凡事親力親為是DAVID ZWIRNER的經營原則,因為他總是以藝術家為先,相信親自參與現場才是最有力的支持。也是因為有著這樣的個性,而令他廣結善緣,讓他能夠與藝術家之間建立起不只於生意上的關係,更是可信任的朋友、可依靠的伙伴。不少大牌藝術家例如是JEFF KOONS、草間彌生、LUCTUYMANS、JOSEF ALBERS 願意跟DAVID ZWIRNER 並肩同行,也有像STAN DOUGLAS、JASONRHOADES、DIANA THATER 25年來忠誠如一,可見「以藝術家為本,以藝術第一」的畫廊哲學,並非只是宣傳口號,而是持之以恆的身體力行。
當然,畫廊的成功還有來自其非凡眼光和膽識。早在1993 年畫廊初創時期,他們主要是為激進又具實驗性的新興藝術家辦展,意欲向大眾展現具有挑戰性而不妥協的藝術。《NEW YORK TIMES》文化版主筆RANDY KENNEDY 當年曾這樣形容DAVID ZWIRNER:「畫廊一開始就與一些從商業角度來看風險很高的藝術家合作,早期的一個展覽,就包括了PAUL MCCARTHY,他那個時候只是一個西海岸的狂熱現象, 然後ZWIRNER 還通過PAUL MCCARTNEY 發現了JASON RHOADES, 他同樣認可了RHOADES 那些複雜難賣的作品。如此困難的工作也許只有ZWIRNER,這位在上世紀90 年代早期來自於歐洲的畫廊主才會做。」
從前的冒險精神已成為今天的個人風格,DAVID ZWIRNER 對自己的定位是一個藝術美學推廣教育者,遠多於畫廊主。所以,DAVIDZWIRNER 雖然不是國際規模最大,分館最多的畫廊,但其空間的鋪陳卻甚具特色:在高挑寬敞的展覽空間裡,團隊非常認真地為作品找到最好視角,打出最合適燈光,製作最鞭辟入裡的圖錄,邀請最犀利評論家作分析。這些努力,慢慢就吸引到美術館的注意,追蹤可以合作或收藏的作品。所以DAVID ZWIRNER 雖然不談市場,但市場總是自己跟進。
今年正好是畫廊成立25 周年,其藝術版圖由紐約SOHO開始,一步一步延伸至CHELSEA,再到倫敦的MAYFAIR,現在終於來到香港,準備開展亞洲新一頁。經歷了四份一個世紀,DAVID ZWIRNER 早已明白沒必要為潮流改變自己,也不需要急於開拓中國,而是耐心地等待這個東方市場慢慢成熟過來,讓市場主動接觸他們。所以,自2001 年起,畫廊每年都會來香港參加藝博會,經過十多年的深耕細作,覺得時機成熟,在2015 年才決定要在這裡開辦畫廊,將藝術的「主體」全部呈現出來,並在去年正式邀請了活躍於上海,在亞洲藝圈深具影響力的LEO XU PROJECTS創辦人許宇,與前紐約佳士得副總裁JENNIFER YUM加盟,負責香港及亞洲區的藝術事務。
作為香港人,我們或許以為這幾年發生的藝術浪潮已經夠如火如荼,但在DAVID ZWIRNER 眼中這一切只是個序幕,在這一家「POWER 100」的畫廊進駐我城開始,才是真正的高潮所在。
DAVID ZWIRNER大事記
1993
1993 年 2 月,DAVID ZWIRNER 在紐約SOHO區格林街43 號成立同名畫廊,第一個展覽是FRANZ WEST的個展。及後STAN DOUGLAS、JASONRHOADES,和DIANA THATER 等激進又具有實驗性的新興藝術家,都在卓納畫廊舉辦了首次個展,直至今天他們仍在畫廊代理的藝術家陣容中。
1998
1998 至 2002 年間,畫廊的代理陣容中增加了十幾位藝術家,其中包括MICHAËL BORREMANS、RAOUL DE KEYSER、MARCEL DZAMA、ONKAWARA、GORDON MATTA-CLARK、JOCKUM NORDSTRÖM、NEORAUCH、THOMAS RUFF,和CHRISTOPHER WILLIAMS。
2002
隨著藝術家名單的增加,畫廊的空間也逐漸擴大。2002 年秋天,畫廊從SOHO搬到CHELSEA第19街525號,並於2006年再次擴大到519和533號,將佔地面積擴大了十倍。在往後的10 年,畫廊更迎來了許多重要藝術家的首次個展——包括FRANCIS ALŸS、MICHAËL BORREMANS、ISA GENZKEN、ALICE NEEL、CHRIS OFILI、AL TAYLOR,和LISA YUSKAVAGE。
2007
從 2007 年畫廊重製RIRKRIT TIRAVANIJA 具有廚房功能的裝置作品《無題1992》與1972 年GORDON MATTA-CLARK在集裝箱中使用廢棄物所組成的作品《OPEN HOUSE》並置;同年展示JASON RHOADES佔地 3000 平方英呎的裝置作品《BLACK PUSSY》⋯⋯卓納畫廊舉辦的一系列展覽,都在打破外界對傳統畫廊的印象。
2012
2012 年,DAVID ZWIRNER 在歐洲設立了第一間畫廊,選址為倫敦中心MAYFAIR 區內的一座18 世紀喬治亞式別墅。同年,畫廊首次舉辦以卓納畫廊員工的作品為中心的展覽,他們包括佈展人員、銷售助理、行政人員和攝影師等。展覽名為「在這裡工作的人們」,此後成為一個持續性的展覽項目,向這群支持畫廊的藝術家和展覽項目的工作團隊致敬。
2013
2013 年,DAVID ZWIRNER 在紐約西20 街一座新建成的5 層高大樓中開設新畫廊空間,這裡不但為畫廊獲得多個建築獎項,也讓卓納把一級、二級市場以空間作切割,讓藝術家與作品受到保護與尊重。這裡重點展出已故藝術家的遺作,如極簡主義藝術家DAN FLAVIN、FRED SANDBACK,和20 世紀藝術大師JOSEF ALBERS和GIORGIO MORANDI。位於紐約第19 街的畫廊和倫敦的畫廊則以呈現當代藝術家的近期作品為主,展覽包括了多元豐富的媒介,如繪畫、攝影、雕塑、影像和其他媒材的作品,正好與20 街的畫廊相輔相成。
2014
在DAVID 的兒子LUCAS ZWIRNER領導下,卓納出版社於2014年成立,作為一個相對獨立,且具有國際發行渠道的出版社,專門製作畫冊、專著、歷史調查、藝術家的書籍和藝術家作品全集。
2017
過去十年,卓納畫廊通過各種藝術展覽,重新定義了畫廊的可能性——既對泛文化公眾提供了獨特、美術館級別的觀展經驗,同時也令藝術家們感到被支持和尊重。例如在《RICHARD SERRA: SCULPTURE AND DRAWINGS》展覽上,藝術家對《BORDER CROSSINGS》雜誌說,DAVID ZWIRNER已經到了「不想讓人只是欣賞單一物件,而是讓人走在其中來感受」的境界。而同年的草間彌生展覽,總參觀人數竟超過 7.5 萬人次,遠遠超過了大多數美術館票房級別的展覽參觀人數。
2018
2018 年,卓納畫廊在香港中環H QUEEN'S開設了位於亞洲區的第一間畫廊,與其他在紐約、倫敦的所有畫廊空間一樣,同是由ANNABELLE SELLDORF設計。開幕展覽是MICHAËL BORREMANS的《FIRE FROM THE SUN》。正值畫廊25 周年之際,《紐約時報》也公佈了DAVID ZWIRNER在紐約西21街,亦準備再多增設一間由RENZO PIANO 設計的新畫廊。在始終以藝術家為中心的原則下,卓納畫廊的展覽計劃在各地的發展都愈趨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