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外》一直以來都非常關注「士DIE 佬」,由陳冠中年代開始,便把每期的編者話命名為「ATTITUDE AND STYLE MANUAL」,並由每一代的主編很有默契地一直沿用下去。將外在風格與內在的態度置於等同的位置,就是想帶出作為一個人內外兼修的重要性。
但這麼多年來,《號外》講過如此多關於STYLE 的故事,到最後我們才發現,原來最難講的反而是「號外STYLE」本身,事關每個年代都不同呀。思前想後,還是覺得1984 年10 月這期「周潤發洗頭」的造型最具代表性。選擇這期的原因,在於那個年代的《號外》封面有一定的美學連貫性,而STYLE其實是需要TAKES TIME TO MAKE IT VISIBLE,所以80 年代的封面最令人印象深刻。其次就是洗濕咗個頭的周潤發,再加一件半跌膊的ESPRIT 冷衫,兼具了INTRIGUING、DARING 及 IMAGINATIVE,亦呈現出一種「正在生活」的狀態,非常貼近《號外》那種「故作低調的張揚」的扮嘢態度。這個封面更先後啟發了90 年代的三個封面創作,分別是1992 年5 月梁朝偉除衫的封面、1996 年8 月張智霖沖涼的封面,以及1997 年4 月謝霆鋒打領呔的封面。
要重新創作這個封面,我們決定將重點放在發哥的甜美笑容上,第一個想到的朋友就是劉俊謙。舞台劇演員出身的他,於2017 年便曾以《天邊外》奪得第九屆香港小劇場獎最佳男主角。最近轉戰電視圈,曾出演多部VIU TV 製作的電視劇,包括《瑪嘉烈與大衛系列 前度》。別看他外表斯斯文文,實情真人有點傻更更,加上那張可愛的笑臉,以及健碩的身型,的確可以迷倒不少女生。這種帶點傻氣的真性情,讓他充滿了親和力,跟發哥的氣質也有點相近。
有讀雜誌的習慣嗎?你喜歡讀哪類型的文字?
雜誌嘛⋯⋯細個時會看漫畫雜誌《COCO》(笑)。我記得張鐵志任《號外》主編的時代,社會議題討論得比較多,我有看過裡面不少文章。閱讀方面,我喜歡讀文學作品,西西、黃碧雲、村上春樹、白先勇⋯⋯他們的文字好像個生命體,又像個異想空間,引發我很多思考。
你對發哥有何印象?你跟他有相似之處嗎?
他的電影、電視劇我都有看過,為了今次拍攝我翻看不少舊相,愈看下去愈相信螢幕前的他只是其中一個面向,另外他又創造了一個親民形象給自己,他會去行山、去街市買餸、被大家野生捕獲,我覺得他很聰明,給自己留下一條出路,過回巨星以外的日常生活。
我愈來愈發現自己有種特性,就是介乎陰與陽之間、有點雌雄同體的感覺,我明明鍾意女人(笑),但很多人以為我是GAY,而發哥那種好MASCULINE 的感覺是我沒有的,沒想到我有這種特質。或許因為外貌問題,一直以來我都是做陽光少年,只有一次是劇場導演陳曙曦找我演《水滸傳》的好漢林沖,被人發掘隱藏一面的感覺很好,希望日後有更多人願意多了解我。
發哥以前是電視劇、電影黃金時代的重要人物;現在你也是影視界的一員,你對已逝的那個黃金時代有何看法?現在的生態又變得如何?
那個時代的演員必然是幸福的。7、80 年代影視工業很蓬勃,也是普羅大眾最大的娛樂,新浪潮導演輩出,編劇、演員也是空前地人材濟濟,無論是資源、機會都是最豐腴的時期,無論怎樣地實驗都會被包容、被認為是「前衛」、「創新」。現在資金北流,最吸引投資者的只有警匪片和「香港活地阿倫」的愛情片,高實驗性的作品買少見少了。製作只求快、靚、正,流水作業式的製作是無法令演員進步的。
我近來追看舊時的電視劇,即使是影帝影后級人馬,他們初出道時一樣是很青澀、生硬,但當時整個工業都在嘗試,大家會共同進步。現在不同,觀眾群已經非常成熟,你的製作有何差錯都會被網民圍剿、誅死。我就想,這是健康的生態嗎?好像都不再容許你嘗試。
出道不久已在舞台劇及電視劇裡擔正,對此有何感想?當演員是終身的目標嗎?
在廿八九歲的年紀「出道」,大家都說遲,我卻覺得沒有壞,因為年紀輕的話會容易「囂」。經過這些年,我算是經歷過起跌,人自然就囂唔起了,也不會有不切實際的虛榮,能夠顧好當下就很好了。至於目標⋯⋯目前也說不定,或許明天我就拿個BACKPACK去流浪了,一切隨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