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號外LAB > 號外LAB > 封面再造:林子祥 | 林德信

封面再造:林子祥 | 林德信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由林德信再演繹1982年9月第73期封面「《投奔怒海》劇照」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fbshare-left-coverlin.jpg

iconic-pink.jpg

早期的《號外》資源認真有限(現在其實也差不多),有時未必正式請得起攝影師來為我們拍攝封面,所以有時會問一些《號外》好友,例如是楊凡,看看他們手中有沒有什麼照片願意提供,又或是直接用電影劇照來做封面,就像是1982 年9 月的林子祥封面,便是來自電影《投奔怒海》的一幀劇照。

林子祥.jpg

《投奔怒海》是許鞍華的成名作,在第2 屆香港電影金像獎上囊括了多個獎項,包括了最佳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新演員和最佳美術指導。這部電影亦成為了當時《號外》編輯部的最愛,所以才會決定直接用劇照來做封面(1982 年7 月也是因為這部電影的關係,讓年輕的劉德華首次登上《號外》封面,這個封面更是他人生首個雜誌封面。 )據許鞍華透露,為了拍《投奔怒海》她看了很多關於越南的資料,而當中最重要的是一本日本攝影師的攝影集,電影裡很多場面都是依照裡面的照片拍出來的,像琴姑娘的母親死後,她守著她的屍體,床下面點著蠟燭的那個鏡頭,就是那本書裡有的。而林子祥飾演的日本記者芥川汐見,原型便是這位日本攝影師。雖然,當年林子祥的這個封面並不算是很經典,但卻能反映出早期《號外》在創作封面上的某種取態(就是一切以個人喜好出發),所以我們今次也特別挑選這一期來重新演繹。又非常理所當然地,要飾演林子祥,最佳的人選自然係佢個仔林德信!其實他們兩父子不只性格相似,在演藝圈的發展路線也差不多,同樣是參與過電影演出,但心底裡還是鍾情於音樂。

cover1.jpg

這封面是《投奔怒海》的劇照,你對爸爸的電影有何印象?

爸爸參演的電影其實不算多,記得在LA 讀書剛畢業後有段時間百無聊賴,我就在YOUTUBE 斷斷續續地找他的電影來煲。

小時候看的第一齣是《我愛夜來香》,現在回想起來,好好睇,又好好笑,應該是我最喜歡的一套。但其實小時候我不愛看爸爸的電影,我愛看成龍、李連杰的,好打吖嘛!爸爸又不會打,他的都是文藝片,我未懂得欣賞。長大後重看,才知道以前走寶,所以就《投奔怒海》、《一咬OK》、《鬼馬智多星》逐部去追。

你跟爸爸的關係是怎樣的?

我跟爸爸都是好安靜的人,不常講話,但又有種莫名的「心照」,我知道他心裡好疼錫我。自有童年記憶(7、8 歲)開始,他已經是很ESTABLISHED 的明星,無論唱歌、演戲都遊刃有餘,我很欣賞他努力工作的一面,但從未見過他將工作帶回家。也因為太錫我跟妹妹了,他又很重視自己和家人的私隱,不想我們被傳媒騷擾,所以早早就送我們到英國寄宿,一年才見一次。

音樂已經成為了我們的COMMON LANGUAGE,我對他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在演唱會舞台上的他,喜歡音樂其實或多或少都因為他。

你跟爸爸一樣,都是離港讀書,及後又回港發展,為何選擇回來?

香港有很多機會。在美國,假如你想投身音樂行業,或做電影,可能性是很低的,我的美國朋友一般都要捱上十多年才有機會演個小角色。回來反而可以自己建立NETWORK,爭取一點機會,所以就回來了。還記得那一年我接下了工作,連經理人合約都簽好,才淡淡然的跟爸爸說我要回來,他反應很大:「吓?點解呀?」因為他一直以為我跟朋友夾BAND 都是柴娃娃為了興趣,沒想過我是認真要入行的。

父親跟你的路,哪一條比較難行?他有給你任何忠告嗎?

「在香港不要做音樂了,你去拍戲啦。」這是爸爸給我的肺腑之言。音樂難做,這條難路他走過嘛;我對自己的音樂比較有信心,我懂得寫歌,但我從沒接受過戲劇訓練,坦白說心裡是虛怯的。不過我會聽爸爸的話,而且愈大愈聽話,他不只是爸爸,也是在這一行很資深的前輩,他總有他的道理。以前他都不會管我,入行後交流多了,關係反而更好。跟他合作過廣告、同台演出過、去大陸真人SHOW,其實也在跟他學習。

背負著爸爸的名字⋯⋯其實「林子祥個仔」這個角色已經很入骨了,畢竟這麼多年,我都在他的身影後成長,傳媒都看著我長大,也沒什麼不可告人的。有趣的反而是爸爸從來都不會八卦我的事囉。

你在音樂方面想有何突破?

去年錄了兩首歌、出了兩部MV, 分別是《FIRELIGHT》及《SCORPIO》,我已經有好大滿足感,最緊要是維持那份熱情,畢竟群眾聽歌的習慣已經很不同。

linsign.jpg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