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號外LAB > 號外LAB > SIHH 2018 新錶速遞(上)

SIHH 2018 新錶速遞(上)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第28 屆瑞士日內瓦國際高級鐘錶展(下稱SIHH 2018)在1月中落幕。簡單總括的話,今屆可說是有人歡喜有人愁—IWC 推出了自家首款陀飛輪加萬年曆腕錶以慶祝品牌誕生150周年,CARTIER 亦呈上一枚魔術美洲豹驚艷眾人。另一邊廂,A.LANGE& SOHNE 以新作紀念上年逝世的前創辦人,BULGARI 去年才打破了「全球最薄自動上鍊腕錶」記錄,今年旋即又被PIAGET 重奪。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AUDEMARS PIGUET

未标题-2.jpg

ROYAL OAK OFFSHORE SELFWINDING CHRONOGRAPH

今年是ROYAL OAK OFFSHORE 面世25 周年,作為品牌最受歡迎的錶款,AUDEMARS PIGUET 當然隆重其事,特別推出了多款新作,包裝了1993 年元祖復刻版、RD#2 超薄萬年曆、陀飛輪計時碼錶、飛行陀飛輪等等,令人目不暇給。然而,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個人最愛卻是這枚換上了迷彩綠軍裝的ROYAL OAK OFFSHORE SELFWINDINGCHRONOGRAPH。老實說,在機芯以至功能方面,這枚迷彩綠的ROYALOAK OFFSHORE 跟同系列的自動上鍊計時碼錶完全沒有分別,只是SIZE大了2 毫米,但就是因為錶圈、錶冠,和計時按把都是以綠色陶瓷製造,搭配備有大型格紋裝飾圖案的卡其色錶盤,再襯一條迷彩橡膠錶帶,和另附加一條卡其綠色橡膠錶,就令此錶成功突圍而出!沒錯,我是外貌協會的成員,我深信「你的樣子如何,你的日子也必如何。」

3.jpg

ROYAL OAK CONCEPT FLYING TOURBILLON GMT

講完外觀,現在就來講講內涵。在一眾新推出的ROYAL OAK 之中,就數ROYAL OAK CONCEPT FLYING TOURBILLON GMT 最有內涵。腕錶首度內置飛行陀飛輪,並採用全新製作的機芯和新的錶盤設計,具有GMT 24 小時、小時、分鐘顯示等功能,3 時位置的藍寶石板設有第二時區指示器,錶冠位置選擇指示器在6 時位置。而9 時位置的飛行陀飛輪與以前的CONCEPT TOURBILLON 一樣,帶有相同的動力儲存和頻率,其動力儲存為 237 小時,頻率為3 赫茲。而中央橋板則取代了過往的陶瓷,改用噴砂黑色鈦金屬橋板,並以玫瑰金色調拋光邊角,看起來更加有型。先前使用指針式的HNR 錶冠位置指示器,現在就改成圓盤顯示,充份帶出全新的機械美學。最後,錶盤採用噴砂鈦金屬材質,加上玫瑰金色調的鑲嵌,與橋板互相呼應,亦呈現更具建築感的幾何空間美學。


A.LANGE & SÖHNE

4.jpg

TRIPLE SPLIT

分離從來不易,這個朗格早已知。製錶技術上的雙追針計時功能(SPLIT SECONDCHRONOGRAPH)正是如此:把秒針由一變二,開始計時後兩支秒針會同時前進,按下分段按鈕時其中一支會停下,另一支則會繼續前進,再次按下的話兩者會再次重疊。透過這種「分離」和「追上」,即能同時記錄兩項或以上事件。雙追針的複雜程度,更讓它自1883 年誕生起便一直被視為不亞於三大複雜功能的極困難工藝。2004 年,A.LANGE& SÖHNE 以一枚DOUBLE SPLIT 告訴世人,秒針和分針也能追針(計時長度由60 秒延長至30 分鐘)的才是真正定義上的雙追針。但正所謂二不離三,這項世界記錄和技術創舉今年再一次由A.LANGE & SÖHNE 親自打破—於SIHH 2018亮相的TRIPLE SPLIT,正是史上首款連積時盤上也有著兩支指針,在秒、分、時均能實現追針計時,並且有最長可達12 小時的「三追針」碼錶。既要同步或單獨控制三對飛返指針,又要防止三者「分離/ 追上」時的彈簧阻力影響穩定性和準確度,背後功臣正是自家研發的全新L132.1 型機芯。最為奧妙的是,其尺寸雖然和SECOND SPLIT 的L001.1 型機芯同為43.2MM,零件數量卻比後者多出102 件,厚度甚至減少了0.1MM—工程師的「收納」功力絕對令人嘖嘖稱奇。

5.jpg

1815 「HOMAGE TO WALTER LANGE」

A.LANGE & SÖHNE創辦人兼德國鐘錶業大人物瓦爾特.朗格(WALTER LANGE)於去年SIHH期間故去。一年後, A.LANGE & SÖHNE在同一會場獻上1815「 HOMAGETO WALTER LANGE」紀念作,向這位品牌第四代傳人致敬。在1995 年—品牌復出錶壇翌年面世的1815 系列,多年來亦可說是承載歷代傳人感情的重要象徵。1815年正是瓦爾特.朗格的曾祖父費爾迪南多.阿道夫.朗格(FERDINAND ADOLPHLANGE)誕生之年,其後不論是慶祝品牌首間專賣店10 周年,還是曾祖父誕辰200周年等里程碑,瓦爾特.朗格都有推出1815 別注款式,為影響自己甚深的祖先們送上敬意及紀念。如今瓦爾特.朗格撒手人寰,則輪到後人以1815 向他致意。「HOMAGE TO WALTER LANGE」採用可掣動的「跳秒」指針,而非普遍機械錶採用的「滑行式秒針」,由於「跳秒」當中具備每小時21,600 次振頻和隨時掣停功能,故比後者更能準確地測量心跳等最小時間單位。這項複雜技術正是由費爾迪南多.阿道夫.朗格於1867 年發明,然後由其兒子艾米.朗格(EMIL LANGE)首度應用於懷錶之中。至於各項數字和配備亦刻意和朗格家族有所聯繫,例如型號前三位數字「297」取自瓦爾特.朗格的出生日期(7 月29 日),專誠研發的L1924 機芯則以他的出生年份命名。說一枚腕錶蘊藏了三代A.LANGE & SÖHNE 傳人的心血和精神,也絕不為過。


BAUME & MERCIER

6.jpg

CLIFTON BAUMATIC

矽、油和三倍,三個令人聯想到洗頭水的字眼,卻貼切地概括了BAUME & MERCIER 這款新作的新性能。簡約利落的大三針和潔白錶盤下,搭載著品牌和VALFLEURIER 製造廠用上五年研發的自家BAUMATIC BM12-1975A 機芯 — 一款抗磁能力比目前抗磁標準高出25 倍、維修與保養周期超過建議的5 年,動力儲存更是標準腕錶三倍(120 小時)的親民之作。「矽」指的是游絲和擒縱機構均轉用天生防磁的雙層矽質,使腕錶能夠在一般情況下抵禦至少1500 高斯的磁場,從而確保腕錶能夠準確順暢運作,不受手機等外物干擾。與此同時,BAUMATIC 的專用潤滑油能夠減少機芯各零件間的摩擦損耗,令腕錶更加堅實耐用。矽和油解決了外患內憂,BAUMATIC 的五日動力儲存系統則提升了準確度。一般標準腕錶的機芯完全上鏈後,動力儲存量大約在40 至70 小時之間。長達120 小時的五日動力儲存系統意味著,就算你在星期五晚下班後把錶卸下,星期一再次戴上時它也能繼續運作。錶盤下方「5 DAYS-CHRONOMETER」的CHRONOMETER,則代表此錶通過瑞士官方天文台認證(COSC),將每日誤差度縮窄至超卓精度(每天-4/+6 秒)。矽、油、三倍動力相輔相成下,還不是長長久久嗎?

7.jpg

CLIFTON CLUB BURT MUNRO TRIBUTE LIMITED EDITION

1920 年,名為伯特.芒羅(BURT MUNRO)的男人買下一部INDIAN 電單車公司出品,時速55 英哩的偵察兵電單車(INDIAN SCOUT),自此一生致力於電單車改裝和競速比賽。1967 年,這對組合創下了時速190.07 英哩的最快世界紀錄,那年他68 歲。50 年後的今日,紀錄仍然無人能破。近年愛上和汽車品牌聯乘的BAUME &MERCIER,亦趁此50 周年良機找來INDIAN 合作,設計出三款限量版計時碼錶,以紀念這位來自紐西蘭的競速之神。以其本人命名的BURT MUNROTRIBUTE 型號,處處記錄了他和「拍檔」偵察兵的傳奇事蹟。9 點鐘小秒盤位置上最搶眼的黃底黑色「35」數字,乃是芒羅的幸運號碼,而錶圈上的測速儀刻度記下了芒羅「184 MPH」的時速紀錄,計時秒針頂端則用「 I 」首字母象徵INDIAN 公司。配色方面,小牛皮錶帶自然用回INDIAN 公司標誌性的深朱紅,銀色錶盤面上的噴沙呼應了芒羅屢次創下成就的戰場—美國邦威爾鹽湖城。44MM 錶殼直徑大小下盡是速度與激情,令人想到芒羅的名言:「五分鐘的快速騎行,已經比其他人一輩子所活的更加精彩。」


CARTIER

8.jpg

SANTOS DE CARTIER

也許,CARTIER 的SANTOS 注定要為錶帶掀起革命。1904 年降世的它,是世界第一款配有錶帶的時計(皆因飛行家山度士.杜蒙向其好友卡地亞抱怨,飛行途中無暇拿出懷錶),「腕錶」此概念亦因它而生,人類自此和懷錶時代說再見。百多年後的今日,SANTOS 再一次迎來錶帶大蛻變,用兩大專利「快拆」錶帶系統滿足一眾喜歡轉款的現代貪心鬼。重點之一的QUICKSWITCH 系統,讓佩戴者只需在錶帶下方按鈕「一按一推」便能極速卸除及更換錶帶,目前卡地亞已推出了不鏽鋼、黃K 金、小牛皮及鱷魚皮錶鍊及錶帶套裝,令同一枚SANTOS 能夠靈活切合不同心情和風格需要。另一重點則放在錶鏈上,男裝SANTOS 睽違五年的金屬錶鏈終於再次回歸,更加採用了簡單快捷的SMARTLINK系統,每個鏈節皆配備「一按即鬆」的按把,無須工具便能增減錶鏈長度。最令人感動的是,卡地亞知道大家在金屬帶和皮帶上難以取捨,故購買前者款式時均會附送小牛皮錶帶。與此同時,錶殼尺寸亦有作出調整。今次SANTOS 同樣提供男女裝尺寸(大/中型款),但男裝款比起2004 年SANTOS 100 來得輕盈,錶殼寬度由41.3MM 縮窄為39.8MM,厚度則從10.34MM 改成9.08MM。不變的是SANTOS 那標誌性的方型圓角外型,以及汲取自艾菲爾鐵塔四角的8 粒外露螺絲設計。此外,本次SANTOS 繼續沿用CARTIER 自家製的1847MC 自動上鍊機芯(鏤空款則搭載9611MC手動上鍊機芯),配合順磁性合金抗磁蓋,令抗磁能力得以提升。

9.jpg

RÉVÉLATION D’UNE PANTHÉRE

2018 年說起黑豹,會想起MARVEL 英雄電影;而無論哪時說起美洲豹,也會想起CARTIER。在SIHH 2018 上,品牌這枚宛如魔術般神奇驚艷的RÉVÉLATION D’UNE PANTHÈRE 美洲豹主題腕錶,更加令在場人士嘖嘖稱奇並且深刻難忘。之所以說是魔術,是因為錶盤上那900 顆黃K 金圓珠,竟然能夠隨著手腕擺動而排列出美洲豹頭部的幾何圖像。看起來魔幻得難以解釋,背後原來是透過高濃度無色透明液體,以及肉眼難以察覺的軌道,使金珠能夠緩慢流動並且短暫停留,縱然觀看者目不轉睛,卻也無法捉摸如此轉眼即逝的迷人。這種和計時工具本質密不可分的「時光流動」,正是RÉVÉLATIOND’UNE PANTHÈRE 的概念,具體靈感則來自人類最早期的時間觀測工具之一 — 沙漏。部件方面,為了預留足夠空間予金珠流動,腕錶搭載了卡地亞老是常出現,厚度厚度僅為2.1MM 的430MC 手動上鍊機芯,從而把整體厚度控制在6MM。18K 玫瑰金錶殼上鑲嵌了44 顆共重1.64 克拉的圓形明亮式切割鑽石,與「金珠魔術表演」一靜一動地展現CARTIER 的奢華本色 — 果真是一隻優雅且無畏的美洲豹。


HERMÈS

10.jpg

ARCEAU POCKET MILLEFIORI

每一年HERMÈS 除了會在錶展推出新款腕錶之外,也會推出一款懷錶。這款懷錶每年的設計主題和風格都未必會一樣,有時是傳統手工藝,有時是複雜的多功能機械,有時則是在於創新的物料和科技,總之一年一枚的HERMÈS 的懷錶必定是品牌最勁的一枚。而今年這枚只限量兩枚的懷錶ARCEAU POCKET MILLEFIORI,便是以法國聖路易水晶工坊(SAINTLOUIS)在19 世紀中葉研發出來的千花技法(MILLEFIORI)製作而成。千花技法是一種水晶提煉工藝,工匠要用金屬吹管,從水晶熔爐取出水晶,再加入各種礦物質,然後把熔化狀態的材質轉化成水晶芯塊,再以吹鑄技術,在水晶冷卻前迅速拉出直徑只有幾釐米的細長芯柱。這些水晶芯柱切割成小段小塊,豎立擺放在鐵缽內,由專門製作千花的水晶大師組合成各種花床圖案。最後用透明熔化水晶壓在千花鐵缽上,包覆黏合千花圖案,切割階段將會呈現圖案的全貌。在鐘錶產業中,僅有HERMÈS 會用這種水晶工藝。而為了彰顯出千花技法的珍貴性,ARCEAU POCKET MILLEFIORI 的錶殼底蓋更採用了鱷魚皮革來包裹,鱷魚皮革上的鱗紋圖案又正好跟錶面上的水晶芯柱飾紋互相呼應,兩種物料相輔相成又渾然天成,認真厲害。

11.jpg

CARRÉ H

HERMÈS 今年首次從BASEL 轉戰SIHH,有這個地上最強皮具品牌加盟,自然成為大家的焦點。當然HERMÈS 亦是有備而來,這次一口氣推出了多款新錶作,有充滿時代感的CAPE COD,也有以傳統大明火琺瑯工藝打造的ARCEAU 系列。但講到最受歡迎的就一定是這款CARRÉH。乍看之下,CARRÉ H 確實有點像IWATCH ?其實這個系列早在2010 年已經誕生,設計師是大名鼎鼎的MARC BERTHIER,其方中有圓的錶殼造型叫人眼前一亮。當年只推出過限量版,8 年後的今日終於正式成為一個恆常系列。全新的CARRÉ H 從原先的36.5 增大至38 毫米,不鏽鋼的錶殼採用了拋光及微粒噴砂處理,璣鏤面盤採用直角排列飾紋,更配備擁有細緻刻面的指針及阿拉伯數字時標,讓腕錶呈現出十分完美的光影效果,也和諧地彰顯出腕錶的流線造型。現共推出了深灰色或黑色兩種款式,並搭配HERMÈS 經典的黑色或啡皮錶帶。


JAEGER-LECOULTRE

12.jpg

REVERSO TRIBUTE DUO

要數JAEGER-LECOULTRE 最具代表性的運動錶款,1931 年因馬球比賽而生的REVERSO 必定當之無愧。當時駐印度英軍在馬球比賽時面對的最大煩惱並非得分,而是腕錶錶面總是因撞擊而變得破碎。有見及此,品牌推出了REVERSO — 一款錶殼能夠翻轉,從而將錶面隱藏在內,改由金屬錶背抵抗撞擊的劃時代矩形腕錶。對後世而言,REVERSO 不僅是一件傳奇裝飾藝術(ART-DECO) 作品,它問世期間亦是JAEGER-LECOULTRE 公司正式成立之時,故此在品牌歷史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REVERSO 這86 年來從未停止生產。SIHH 2018 上限量100 枚的REVERSOTRIBUTE DUO 雙時區翻轉系列腕錶, 則找來阿根廷著名馬球靴製造商CASAFAGLIANO 合作。DUO 除了指雙時區,彷彿亦說明了今次不只錶殼能夠一體兩面,就連錶帶也是一帶雙色。每條人手獨立製作的馬臀革錶帶結集了淺棕色與翻折向上部份的深棕色,經年使用後會呈現獨一無二質感和色澤。錶盤方面,正面以深灰色緞輔以太陽放射狀飾紋,手工鑲貼時標、太子妃式指針等細節承襲了REVERSO 系列的優雅;負責顯示家鄉時間的背面則選用銀色錶盤,巴黎鉚釘扭索飾紋與及中央的乳白色裝飾構成鮮明反差,令日夜及24 小時制變得更易讀。

13.jpg

POLARIS MEMOVOX

有些男人平日打扮斯文,但西裝下其實暗藏肌肉,運動亦同樣了得。鐘錶界方面,瑞士品牌JAEGER-LECOULTRE 的「運動能力」亦經常被人忽視。在SIHH 2018 上,品牌終於決定將重心由典雅溫文重新轉移至運動錶,不僅將1968 年面世的經典MEMOVOX POLARIS 極地響鬧腕錶升級成限量1000 枚的2018 復刻版,更以其為靈感原型,拓展出另外四款獨當一面的「全能系」POLARIS 款式。MEMOVOX 家族又名「記憶的聲音」,乃是JAEGER-LECOULTRE 一大重要里程碑,皆因56 年初代版本係歷史上首枚自動上鏈響鬧腕錶。自2008 年起,MEMOVOX 其實已有多次現代復刻,是次POLARIS 版本則以1968 年元祖款式為致敬對象,故亦沿用其經典三錶冠設計,配備音簧報時機制的自家956 型機械機芯則和前幾款復刻版相同。在承襲以外,品牌亦為它重新注入了雲呢拿色SUPER-LUMINOVA ™螢光物料、梯形時標、四個阿拉伯數字時標等新元素,防水深度亦提升至200 米。


IWC

14.jpg

PORTUGIESER PERPETUAL CALENDARTOURBILLON

為了隆重慶祝品牌150 週周年誕辰,IWC 在SIHH 2018 上不再遵循「一年一系列」,各系列也有份推出合共27 枚紀念款式來賀壽。當中重頭戲,肯定是限量50 隻的PORTUGIESER PERPETUAL CALENDARTOURBILLON,全因它是品牌歷來第一枚結合陀飛輪和萬年曆功能的腕錶。IWC 以1985 年DA VINCI 達文西系列萬年曆腕錶為靈感基礎,在12 點鐘位置加上82 枚零件組成、僅重0.635 克的陀飛輪裝置,便創造出這枚在2100 年2 月29 日前無須調校日期,同時搭載了「世上最精密機械裝置之一」的頂尖之作。雖然動力儲存、星期盤、月相等顯示窗令人目不暇給,部份鏤空的背面又令人將注意力放在51950 型自動上鍊機芯上(7 天動力儲備),但白色漆面錶盤和藍色柳葉形指針等基本細節同樣不容忽視,事關這些配色靈感揭示了IWC 和葡萄牙的深厚淵源。1939 年,品牌接到了兩名葡萄牙商人的刁鑽訂單,對方要求訂一批「跟航海儀器一樣精準」的腕錶,最後IWC 將74 型懷錶機芯嵌入特製的41.5MM 錶殼,設計出第一款葡萄牙系列腕錶—當時這批款式用的正是白色漆面錶盤和藍色指針。

15.jpg

BIG PILOT’S WATCH ANNUAL CALENDAR EDITION 150YEARS

在眾多紀念版「家族成員」當中,飛行錶系列代表BIG PILOT'S WATCHANNUAL CALENDAR 則是唯一年曆款式。顧名思義,年曆腕錶的最大特色在於全年只需調校一次日期(在2 月底),其餘月份也能自動調節30 / 31 日。錶盤12 點方向順理成章地有齊日期、星期、月份顯示窗,再忙再懶的人也不會記錯日子。再加上是次「150 周年系列」所有作品均提供藍白兩色錶盤選擇,共通採用的漆面處理亦是專誠向1884 年波威柏懷錶的琺瑯錶盤致敬,經過12 道烤漆工序後,錶盤獨有的光滑度和色澤令不少人為之著迷。吸引眼球的豈止表面,BIG PILOT'S WATCH ANNUAL CALENDAR EDITION背面又是另一片風景。藍寶石玻璃底蓋下,不只能發現下方自動盤上的金質圓環改為150 周年的紀念標誌,更能仔細觀察內裡的52850 型自製機芯。此機芯採用了IWC 引以為傲,俗稱「啄木鳥」的比勒頓自動上鏈系統,簡單來說便是將擺陀由單一方向的旋動,變換成不受方向所限的擺動,從而減少能量和速率流失。52850 型更用上幾乎無磨損的陶瓷元件製作,配合兩個發條盒所提供的8天(192 小時)動力儲存,效率再度提高。


PIAGET

16.jpg

ALTIPLANO ULTIMATE AUTOMATIC

PIAGET對於「天下最薄」的執著可謂聞名天下,雖然去年被宿敵BULGARI 奪去了世界最薄自動上鍊機芯腕錶的寶座,但這個意大利品牌一早已有殺著回敬。過去三年全力開發的ALTIPLANO 系列60 周年紀念作ULTIMATE AUTOMATIC 終於在SIHH 2018 登場,以4.33MM整體厚度馬上重奪最薄記錄。這張底牌向世人證明了兩件事:PIAGET 失去了的東西也能拿回來,以及沒東西可以阻止他們繼續「薄」下去。工程師在超薄腕錶競爭中扭盡六壬,只因0.01MM 也足以決定勝負。ALTIPLANO ULTIMATE AUTOMATIC 的擺輪僅厚0.12 毫米,比傳統機芯擺輪薄了十份之一毫米,有些零件更和頭髮厚度相差無幾。但真正考驗在於結構擺放,以及如何讓每個部件肩負起更多責任。在錶殼和910P 機芯合一的前提下,錶殼的功能不再單純是保護後者,而是兼任主夾板。與此同時,原先裝於主夾板上的發條盒則轉移至錶盤,並採用懸浮式作法,自動擺陀就改為置於機芯外圍。將零件放在意想不到的地方並非盲目追求薄度,而是同時考慮到性能提升。最佳例子便是一併融入機芯的時、分針,由於和玻璃距離變遠(雖然不是太遠),當後者受壓時壓力也只會卸向齒輪橋板,而不會影響指針運作。這種偏離正常腕錶思考領域的設計,也許只有PIAGET 才會想到。

17.jpg

ALTIPLANO ULTIMATE CONCEPT

對PIAGET 而言,破了最薄自動上鍊腕錶記錄,無理由不把最薄手動上鍊記錄一併拿下。這個任務則由概念錶ALTIPLANO ULTIMATECONCEPT 輕鬆完成,整體厚度為2MM—要知道香港一元硬幣也是1.9MM 厚而己。意義上,ULTIMATE CONCEPT 機芯的厚度已等於全錶整體厚度,皆因伯爵早在2014 年研發出900P 機芯,消除了機芯和錶殼之分。今次搭車的900P-UC 機芯,更在900P 之上加入更多新技術以達至更薄同時更強。像6 點鐘位置便安裝了輕量化的發條盒,索性省去發條鼓與發條鼓蓋,同時把發條和框架二合為一。「伸縮錶冠」(「TELESCOPIC」 CROWN)則內縮至錶框內,並以彈簧夾固定於錶冠旋柄上,既能保護機芯,又能確保了全錶的一體性觀感。材料方面亦迎來大刀闊斧,最佳例子便是其藍寶石水晶玻璃鏡面,一方面比一般腕錶常用的玻璃鏡面薄80%( 只有0.2MM 厚),同時加入環狀隔間以防止過量接著劑影響走時精準度,如此一來,纖薄、準確度和美感三者均得以平衡。順帶一提,雖然ALTIPLANO ULTIMATE CONCEPT 不會作量產發售,但PIAGET 已預言未來會把箇中技術應用至其他錶款,其他對手要和這個意大利品牌鬥薄,實在需要三思三思。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