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好男人是女人都冀盼」
-《好男人》,惠州政協陳小春
同樣是炸雞,韓式邪惡芝士拉絲炸雞如今已比港式炸脾,或台式豪大大更深受香港妹豬喜愛;同樣是對年長男性的稱呼,韓國語境中的Oppa也彷彿較「大佬/阿哥」浪漫,於10-50代香港女性心目中的形象也來得更夢幻吸引。儘管在不少香港男性眼中,韓國天團BIG BANG隊長G-Dragon和一眾K-Pop韓星不過是呃港女的乸形/人妖,然而韓系對香港流行文化的巨大影響力卻反映出:港男眼中的南韓小白臉,反而是時下港女心中最接近「好男人」定義的存在-比起好腰好腎,好男人最重要是要夠多功能,才能回應當下香港女性的現實慾望。
眼線和人魚線齊備 全角度愛你
肉體上,K-POP男星已是多功能的最佳體現。頸部對上,五官精緻白晢兼且講究化妝,出動顯微鏡也見不到任何鬚根和毛孔,可說是把源於日本的陰柔花美男(pretty boy)風格推至極致;但頸部對落,就算不是2PM這類「野獸派」,普遍男團成員也安裝了老鼠仔、腹肌和人魚線等基本冧女肌肉組合-既能以斯文書生Look陪你揀唇膏,除衫後又能畀你摸胸肌,這種男女人味兼備,能夠隨時切換的「多工模式」,正是雌雄同體或流動性別的絕佳示範。K-POP男星較中港台以至日本歐美等地的流行男星,更加輕鬆駕馭男/女/中性等不同性別形象(古有穿Prada的惡魔,今有「穿Chanel的G-Dragon」),並靈活地遊走在近乎所有理想男性角色之間,滿足女性粉絲的全方位需要。
並非誇大,「近乎所有」是指除父輩以外的社會角色。《太陽的後裔》、《鬼怪》等劇集電影大力塑造的理想完美男友、老公和情人(戀愛類)自然不在話下。與此同時,南韓娛樂工業極為標誌性的K-POP男團及綜藝節目,則負責開拓出旗下男藝人在兄長、弟弟、密友、上司下屬以至「姊妹」等男性角色的「潛力」。粉絲們能從成員在節目中的每個互動-哪怕細微至一個眼神中,解讀或自行「腦補」他們的關係和性格特質。照顧他人的大哥和負責撒嬌賣萌的「忙內」(隊中最年幼的成員),更是普遍男團的標準設定。有知乎網友便認為防彈少年團成員鄭號錫「是個實力弟控,對鏡頭什麼的不爭不搶,在頒獎典禮上,弟弟站得靠邊還會把弟弟拉回來自己站在邊邊的人。」,無疑是注入了大量對「好哥哥」的想像。2016年開播的《花美男Bromance》,更是打著「發掘男藝人之間的真摯友情」旗號的私生活型綜藝,各集標題如「和你在一起…的話」和「哥哥們正在看」,更是滿足了女粉絲喜聞樂見的同性羈絆和長幼從屬。 上述例子雖偏向陰性男性特質(soft masculinity),不少人或會像包龍星大人般拋下一句「陰陽屎忽鬼」,或是質疑:花美男發源地日本不也能滿足女粉絲此類幻想?然而韓劇、韓綜和K-POP交織塑造的新一代「大韓男兒」形象,早已不是一句「白面脂粉書生」可概括。
補歐日台之不足而奉有餘
日本新世代男神如竹內涼真、山崎賢人和菅田將暉雖然被視為理想男友(溫柔體貼,更似會幫你買M巾),亦不乏哥哥/弟弟Feel,卻始終離成熟穩重有一段距離,其日系瘦削身形亦難以觸及「保護」、「報國」等剛陽面向。另一邊廂,歐美年輕男神和台灣偶像男團如今的傳播力和人氣亦不足以跟日韓分庭抗禮,前者過往的優勢(Hip Hop、電子音樂和舞男路線)更反過來被K-POP工業挪用改良,並轉化為「韓國自家風格」,包裝後反攻歐美市場。
主攻性別研究的南韓社會學者Seungsook Moon在2002年指出,基於儒家歷史背景下的南韓霸權男性特質由三大典型形象構成:父性威權(patriarchal authoritarian)、書生(senobi,古代朝鮮的廉潔書生)和暴力。而即使多年過去,影視作品中「男性特質與祖國認同密不可分」的軍人形象已不如00年代般強烈(《JSA安全地帶》、《太極旗飄揚》等),不過南韓沿用至今的強制徵兵制仍然在銀幕前後發揮著重大作用-K-POP男星入伍,往往被視為個人/團體星途最嚴峻的挑戰,昔日樂壇霸主Rain便是服役後星途殞落的最佳例子。但與此同時,「軍人Oppa」亦強化了剛陽、大隻和正義等女粉絲受落的典型男性氣概,甚至令「迷妹」們更加忠心和投入支持偶像直到服完兵役。
Oppa:對「港女」標籤的大愛回應
說到底,不少香港女性如今奉韓國男星為暖男、男友力MAX或是「我老公」等好男人標準,意味著後者充份滿足了她們的幻想需要,並且補足了現實的缺失。拋開追星是消極/逃避現實等批判,這類所謂的「崇韓」慾望投射其實是對社會狀況的回應。南韓學者Sun Jung在著作《Korean Masculinities And Transcultural Consumption》中認為,劇集《冬日戀曲》男主角斐勇俊之所以能風摩全亞洲萬千中女,甚至扭轉日本女性原先對南韓男人的負面想法,很大程度是因為他的溫文儒雅和純潔特質,補足了當時日本社會遺失了的傳統道德。按此思路,如今K-Pop男星又是否「照顧」到香港女性的特殊處境?
切勿忘記,儘管近幾年針對「港女」、「中女」或「剩女」等標籤的討論已不如2010年左右般激烈頻繁(《盛女愛作戰》是2012年的事),但主流對於拜金、公主病,或是女人應/不應點點點的論述,依然在Facebook和連登討論區上神出鬼沒,PTGF和臭雞則成為了新的標籤。這段日子期間,帶著體貼、治癒和溫柔等特質登陸香港的一眾Oppa和弟弟,無疑是「大愛包容」的真正體現:Oppa不會像港男般嫌你有公主病,而是會說刁蠻任性就是你的可愛;Oppa不似動輒就罵你收兵的港男,而是情深義重,猶如忠犬般只守護你一人;Oppa不會介意你愛吃炸雞或頹Look,更會直視你雙眼幫你抹咀仔加綁鞋帶……對於飽受港男批鬥的香港女性而言,韓國男子不只是擋不住的風情,更重要的是他們什麼都應承-多功能,甚至乎是全功能,就是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