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簽“ART”相關文章

在多重文化中的 OSCAR MURILLO

「我的藝術就是關於我本身。藝術,在持續創作中被概念及過程不斷挑戰的同時,更能維持它的本質內涵。」

LUC TUYMANS的回憶拼貼

我們當下的狀況,都是由記憶建構而成。對某人某事的觀感,都來自於記憶、或者說來自於過往的經歷。遺失了記憶會如何?那麼,比利時藝術家 LUC TUYMANS 的創作世界可能落入空洞之中。

不是甜味人生 | LISA YUSKAVAGE

在古典世界的畫布上,大抵天使假如是女性的都有頭長金髮、總是赤裸、身上滿有光亮的仙氣,當然必定有一雙翅膀。

DAVID ZWIRNER 取之有道

縱然ANDY WARHOL工作室FACTORY的星光熠熠光景不復再,當代美國紐約還有受盡跨界別注視的卓納畫廊DAVIDZWIRNER。

藝術界POWER 100 | DAVID ZWIRNER落戶香港

​相信大家對DAVID ZWIRNER都不會感到陌生。自從2003年國際權威藝術雜誌《ART REVIEW》,開始評選業界「最具影響力的100人」(POWER 100),他便榜上有名,而且名次不斷攀登,2010年往後就一直保持在前10名之內(2013及2014年更連續兩年排行第二)。但這位藝術界的風雲人物,其實非常親民,可能這幾年大家逛ART BASEL時,在會場裡都曾跟他打個照面。

極簡筆畫

維克多用創造力來表達自己:“說到底,我潦草地塗畫著,通過這些特質,表現我尋找的意義,形狀和角色,沒什麽是刻意的”。

見回歸,見眾生|紀實攝影師謝至德的90 年代

​1993 年,紀實攝影師謝至德(DUCKY)入行當新聞攝記,訪問他的我才剛出世。然後廿四年過去,我們站在他舉辦中的《萬念・叢生》攝影展一同討論90 年代的香港。

空鏡自拍

当本该出来的自拍像变成静止的背景,不禁让人质疑摄影师的存在和真实性。

靜物構圖

喬治·斯托亞諾夫在3D設計方面的技能令人印象深刻,借助色彩,形狀和概念實現的細節表現出強烈的情感,讓人親近。

數字肖像

遊走在數碼藝術和攝影之間的藝術家Slime Sunday將我們帶入一個色彩斑斕,華麗而富有創意的抽象平行宇宙。

插畫拼貼

​Mateusz Lengling是位波蘭平面設計師,他關註數字拼貼畫的視覺呈現,在單色的畫面中註入霓虹燈光。

江戶籃球

安德魯·阿徹(Andrew Archer)將籃球文化與他對日本文化的熱愛融為一體創作出第二個插圖系列名為“江戶之球”,他從日本神話和浮世繪藝術(17世紀美術運動,探索日常生活的主題插圖)獲取靈感。

星形細胞

菲利普·比斯利(Philip Beesley)是位多才藝的藝術家和建築師,他創造了大量的交互式裝置,他最近的一個名為“星形細胞”的作品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金屬女體 空山基

中環的置地廣場窗明几淨,近日地庫卻擺放了一個昏暗的展示空間,亮著如夜總會的霓虹光管。桃紅光線 映射下,只見中間樹立了一個銀白色性感機械人。一名矮小老人從人群中走出,工作人員恭恭敬敬,恍如 紅海般分成兩半。老者望望大家,「磯喱咕碌」的講了堆日文,自個兒大笑起來。他笑聲爽朗,一拍照就 自動擺出各種搞笑姿勢。80 年代成長的,一定認得他就是著名日本噴畫大師空山基。

因視而攝 本能獨白 ​《Pure Of Sight》黃京

正如張愛玲在《童言無忌》寫下「生活的戲劇化是不健康的。像我們這樣生長在都市文化中的人,總是先看見海的圖畫,後看見海;先讀到愛情小說,後知道愛。」在現實,同樣看過不少活生生的人明知平淡更顯優雅,卻仍然一心一意全神貫注隨波逐流,以劃一的公式呈現或務實、或具創意、美術成份的傳意影像,結局是創作因此變得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