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師DAVID ADJAYE曾寫道:「...IT IS NOT THE SPACE ITSELF THAT IS MEANINGFUL; IT IS THE WAY SPACE FACILITATES DIVERSITY, INTERACTION, AND NEW NEGOTIATIONS THAT MAKES IT MEANINGFUL.」 一個開放多元,充滿不同可能性,鼓勵人與人交流接觸的實體空間,在當下仍然被疫情籠罩、無時無刻保持社交距離的香港,比起任何時候都重要。去年於中環七號碼頭開業的日式居酒屋CHI TACHINOMI ,就嘗試運用那細小的百呎空間,以食物連結人,打破公共和私人的隔閡,為碼頭這連接工作場所和家的IN-BETWEEN空間,帶來更多可能性。
在香港,沒有哪個交通交匯點如中環碼頭一樣有趣,或容納這麼多不同事情發生。這沿海的長廊,既是消閒公共空間 —— 一天到晚都是跑步運動的人,入黑後便成為街頭音樂人(或大媽)舒展歌喉的地方,或見情侶依偎著看海看城市;但對於經常要過海以及住離島的居民而言,這是每日必經的交通樞紐,人們在各個碼頭間穿梭接駁,尤其是在七號碼頭(天星碼頭),經常見到焦急的人由此疾衝往其他碼頭,趕搭一、兩分鐘後開出的船回島,時間充裕或錯過了班次的,則在碼頭吸支煙或篤串燒賣魚蛋醫肚。
當日式居酒屋CHI TACHINOMI選擇在最繁忙的七號碼頭開店時,也正正是看中這有趣多元的半開放空間,能輕易與周邊的環境和人產生有機的互動。小店位於天星碼頭的下層入口處,在海濱長廊和碼頭閘機中間。店子雖小,但五臟俱全,而且由裝修、陳設,到食物和酒品的選擇都非常認真,比一般的碼頭小食店講究得多。一個長方形的小方格便是店子的全部,一邊是廚房,預備食物,另一邊是收銀機和吧檯,只有四、五個座位,面向廚房以及後面的海,但更多人不介意站著飲酒,或索性坐在店旁用酒箱堆起的DIY座位。店內總是播放著似曾相識的日本歌:日本樂隊「安全地帶」、忍者亂太郎主題曲、玉置浩二……都是曾改編成廣東話流行曲,或人們耳熟能詳的日文歌,好不親切。在距離中環核心只十分鐘之隔的海邊,人們或「一支公」,或三三兩兩在飲酒、吃串燒,有種美好的不協調感。
窄小空間的開放可能
CHI TACHINOMI於去年11月開業,TACHINOMI是立飲的意思,而取名CHI,是因為湊巧四位男合伙人的名字,都有CHI這發音的單字,訪問當日,有其中兩CHI,分別是阿摯和阿智,還有負責小店設計,也是常客的UNITE UNIT的室內設計師KEIKO和ROSETTA。
阿摯解釋:「在日本,很多居酒屋都開在交通樞紐附近,或如這裡一樣,開在碼頭,近海邊的。相對之下,香港大部份小店都是CAFÉ,卻沒有像居酒屋這種讓人飲酒談天的地方。」他笑言,雖然店子地方細細,但人多起上來,像個小蘭桂坊。的確,我不時在黃昏時份經過,都有不少看似剛下班的西裝客在舉杯暢飲,飲到天星碼頭落閘才離開,好不熱鬧。
即使香港有不少以居酒屋自居的餐廳,但大多以餐廳模式營運,有偌大的空間,舒適的座椅,但卻欠缺了真正日本居酒屋的親密感以及與店主的交流。因此兩位設計師KEIKO和ROSETTA動手設計時,著意令空間更CASUAL,更平易近人,由店子的手寫招牌,到有意無意放在座位旁的啤酒箱和酒桶,都有種不拘小節的率性。店的天花板亦刻意用了向外鈄的木條,模仿日本街邊的「屋台」(類似香港的車仔檔,通常在夜市)。
二人回想當初見到這店的印象:「這個位於碼頭的位置,每日都有很多不同背景的人經過,有遊客、附近上班的人、轉船的人⋯⋯同時,亦有群人是每日都在特定的時間經過此地,他們之間有著微妙的共通點。我們希望這是個以食物和空間去連結不同人的地方。」
曾為不少餐廳負責室內設計的二人,笑言這是她們設計過最細小,而有完整廚房的餐廳。只有百呎的狹長空間,實用面積只有幾十呎,要令人們在這狹小的空間感到舒適自在,十分考功夫。但她們指,小有小的好,「正正是店子夠細,才有CASUAL和貼地的感覺,更容易吸引人接近和光顧。假如太大的話,反而感覺過於正式和拘謹。」
除了吧檯和旁邊的酒箱座位外,二人特別在廚房旁設計了一個縮入的小「房間」,說是房間,因這是整家店最為隱密的空間,可容納一至兩個人,「房間」有塊玻璃窗直望到海,像畫框一樣把風景框住,與環境有所連結。這「房間」可算是最為浪漫的地方,主理人之一阿智說:「見過不少情侶在這裡談情擁吻。」居酒屋的吸引之處,或許在於在如此狹小的地方,卻可同時容納孤獨與熱鬧。不論是喜歡下班後一個人獨酌,三五知己暢聚,還是情侶談戀愛,都不尷尬。誠如KEIKO指:「這是個可快可慢的地方。」
除了硬件,二人也在軟件上打造活潑之感,如店子的商標是一個恍似拿著香煙的手勢,兩隻手指交叉,但夾著的可以是筷子,可以是煙斗,可以是任何東西,好比人們間中TAKE個煙BREAK。店子希望客人在上班和回家的途中,可以在碼頭這「過渡空間」,好好地TAKE A BREAK。
歡迎交流 即使只是一個人
居酒屋的靈魂,除了在於食物和酒水,更在於店主和員工。客人、店主和店員不只是顧客與廚師或侍者的關係,而更像是朋友。在CHI TACHINOMI ,阿智和員工都不時與客人攀談,他亦會盡量記住客人的名字和喜好,令客人感到窩心。阿智指:「很多客人可能是上班很辛苦和大壓力,下班務求放鬆一下。我們會用心跟客人去交流,希望客人享受這用餐過程,這是普遍香港飲食業所欠缺的東西。」而得益於店子的位置和格局都十分開放,絲毫不覺擠迫侷促,即使喜歡一個人靜靜吃飯飲酒,不被打擾,這裡都能滿足你。歡迎交流,卻從不勉強,是令人最舒適的狀態。
小店開業不足一年,已有不少熟客支持,最近更於屯門開分店。但阿智指,小店開業初期,客人不多,「可能因為大家覺得它與其他碼頭小食店格格不入。」剛上軌道,很快又遇上疫情,他眼看著原本大伙兒來光顧的,都變成一兩個人的小圈子,加上WORK FROM HOME,只剩零星西裝客和上班人士,門庭冷清。直到最近限聚令放寬,人們如飢似渴地重拾社交,店子才回復昔日的熱鬧。
身為店主,阿智每日接觸不少客人,甚至見盡人生百態,他見證過客人由陌生人變朋友:「見過一些客人會自行帶酒過來,慢慢跟身旁的陌生人聊天,不久之後便見他們相約再次來訪。」他又遇過有醉酒客發難自稱「中環大哥大」,亦見過有客人由下午3、4點一直飲到晚上,最後要由阿智帶他上船離開。KEIKO亦記得有次某個客人生日,高興得請全場人飲酒。
由於店舖的旁邊就是中環海濱長廊,因此不時聽到街頭賣唱的歌聲,當然也不盡是悅耳的,如聲量過大的「大媽檔」,只好禮貌地請他們調低音量。但遇上動聽的,阿智會主動邀請他們到店內表演:「有次遇上一個拉小提琴的外國人,我便請她到店內演奏,請她飲酒。」今年情人節,他更出錢為兩位喜歡音樂的店員在店內舉辦微型音樂會,客人聽得高興,員工亦可以在店內做他們喜歡的事。阿智指:「店內的客人很少會玩手機,可能是因為這個環境太多事情發生。」小小的碼頭居酒屋,有著無限的可能性。尤其是在疫症限聚令下,這種可讓人暫時脫下口罩,與人真切交流和相聚的機會,有著多少個ZOOM PARTY都無法取代的實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