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學活用,在香港的教育制度之下往往是口號多於實踐,好在還有人願意多走一步,跳脫傳統教育模式,嘗試實現教育的另一種可能。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策劃及推行的「賽馬會中國詩人別傳教育劇場計劃」正是以劇場作為教育方式的三年計劃,透過有關中國歷代詩人的原創劇場《妙虛傳》,讓學生融入歷史情境作互動交流,在「做中學」的戲劇體驗過程中,認識中國詩詞文化。寓教於樂,對學生、老師以至劇團而言都是一場學習。
早在2002年開始,愛麗絲劇場實驗室就以英國「教育劇場」(THEATRE IN EDUCATION)的理念為本,製作了多個為本土度身訂造的教育劇場,目的是讓學生在戲劇的有趣環境下「活學」。「對於劇場,普遍是台上演員在演出,台下觀眾給予反應,我會認為劇場與觀眾之間有條鴻溝,觀眾是很被動的,當時會想,如何可以打破鴻溝,戲劇又可以有甚麼功能?」愛麗絲劇場實驗室藝術總監陳恆輝回想。後來他到英國修讀戲劇時接觸到「教育劇場」,即是透過劇場作為教育媒介,利用戲劇教學的方法帶領活動,讓他體認戲劇的教育功能,回港後便矢志推行教育劇場。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至今推行教育劇場多年,已發展出一套完善的教學模式,每一個教育劇場皆由「前置戲劇教學」、「藝團造訪」及「後置戲劇教學」三部分組成。在前置戲劇教學階段,參與學校會委派教師參與培訓工作坊學習戲劇教學技巧,以此作基礎帶領學生參與之後的戲劇活動。爾後來到主要的「藝團造訪」,劇團會到學校演出劇目,但有別於一般學校巡迴戲劇,學生不只是觀眾,同時也是角色一員,在戲劇情境之中與「演教員」(Actor/Teacher)作互動交流,從中學習。最後的「後置戲劇教學」再由教師帶領學生完成有關劇目的討論及習作等,進一步延伸戲劇教育。愛麗絲劇場實驗室行政總監陳瑞如解釋:「老師會因應劇目主題而安排各種教材,如壁報佈置、實地參觀等,延伸活學概念,在這當中不只是學生在學習,老師也同樣在學習。」
今年開展的賽馬會中國詩人別傳教育劇場計劃就以中國詩人為主題,陳恆輝為此創作了《妙虛傳》的劇目,故事圍繞虛構人物女道士妙虛,她無意發現了李白的詩詞和龍泉寶劍,因而帶著寶劍四處遊歷,行俠仗義,途中得悉有一把玉真寶劍收藏於劍聖樓內,於是趕至,突破重重難關取劍。陳恆輝解釋:「在前置教學時,老師會先讓學生認識杜甫、李白、白居易等唐代詩人的故事,然後劇團到學校演出《妙虛傳》時,學生們則會在當中化身翰林院準學士,在戲劇進行時與演教員一同解決難題,例如排列、重組以及創作詩句,從中學到詩詞文化。」例如今次他將高中才會讀到的王維詩詞融入劇目,小學生藉著故事、活動認識了王維,甚至回應因此喜歡而多讀王維的詩詞,都是因為戲劇教育提升了他們的學習意願。
無奈今年疫情來襲,藝團僅在早前疫情稍為緩和時到學校演出一次《妙虛傳》,後來則製作錄像教學,以說書形式闡述故事。在新學年,計劃將步入第二階段,期望繼續實行高小教育劇場之餘,亦將之發展至初中。縱是環境嚴峻,仍堅持初衷:「藉著教育劇場,希望改變學生學習的心態、態度和意願,令他們覺得學習不是只為考試,而是有趣的體驗。」陳恆輝說道,陳瑞如亦補充:「現時的教育環境下,學生總有既定答案要跟,但在劇場內是沒有一套答案,只要學生們肯表達、肯創作,就是學習。」二人對教育劇場的用心無庸置疑。戲如人生,以劇場作教育,每個人、每一步都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