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喜歡收藏書籍雜誌,更喜愛書櫃的陳設。在收藏具有相當數量時,如何陳列和表達當中的關連性,即書冊之間的編排和延伸關係,讓人樂此不疲。
當然,把書隨意置於地上或架上亦是書房常見的景象,也許更方便拿取與更具生活感。可是,對於想保存書籍時,一個有條理的書櫃確能提升閱讀樂趣,也增加了閱覽者對印刷品的重視。筆者常在網上與旅行時買入舊書,感覺像到別人家的櫃上看到心儀的書,然後買下一樣。
書本的最佳保存和陳列方法,是在書櫃上。而雜誌最吸引的展示方式,則是如同報攤般並排在牆面上,這樣讀者會有拿上手翻閱的衝動,也可讓封面展示出來。「Never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可是,雜誌封面設計著實有其魔力:圖像、文字與色彩,加上誌名的巧妙配置,觸動腦中瞬間的直覺驅使伸手拿起一本雜誌。而從單單喜歡閱讀到要購買一期作收藏,兩者之間是有著一種獲取知識與擁有欲的過渡。也許,保存書本的意義是表示欣賞多於重溫內容的需要。閱畢此小書裡介紹的雜誌,有令你冒起找一冊看看的想法嗎?
Benjamin AU - 理工大學設計學院畢業後一直從事雜誌行業,曾於《號外》從事設計工作。喜愛搜集1950至70年代與平面設計相關的物品,這裡以小誌、月刊、季刊、廣告誌、專門誌等收藏談談對中古雜誌的感想。
迷幻小誌 — 萌生於歐洲的自由之花
1966年於法國發行的《Plexus》,有著教人討好的正方形書度,與7吋黑膠唱片相同,出版五年間誌面風格保持一致。厚度約為1厘米、不同色彩的書脊排列起來時有彩虹般的悅目感,令這疊漂亮的雜誌能像藝術品般展示。
右頁的封面集合可感受到滿有夢幻色彩與性意味的神秘感、讓觀者的眼睛把隨想與視覺連結。全名《Plexus Decomplexe》意謂「神經叢」, 斜體花飾的刊號內嵌每期文章作者的名單、套以不同色彩以配合具時尚氣氛的畫作。Leonor Fini滿有裝飾藝術感的畫風與Labisse超現實主義的狂想,讓封面漂出浪漫、頹廢又耽美的風格,能從1960年代形形式式的小眾雜誌給區分出來。編集者Alex Grall予此誌貫徹如一的高度設計感至為關鍵,而在文學編輯Jacques Sternberg選材下,從歷史小說、哲學小說再到科幻小說,文章不一而足 —— 裸露照片,色情藝術,色情漫畫和短篇小說是此誌的主要的構成要素。
《Plexus》在粗糙的小說紙與廉價製作的限制下,內文利用精緻的兩色設計,油墨在疊色與疊印下產生新顏色,頁面組成像遊樂場般有趣,感覺比四色更豪華。這教筆者聯想到知名的日本《Studio Voice》全盛時期,美術總監藤本泰便大量運用雙色套印處理書內文化專題的圖表與訪談頁面。
Plexus Decomplexe / France / 1966-1970 - 「Psychodelic」充滿迷幻視覺觀感為《Plexus》的核心。利用色彩之間的漸層變化和混合成為了第13期封面展現浪漫感覺的技巧,盛開花朵的斑斕色彩,把顏色倒在水面上產生的那一片混沌旋渦,相擁的男女,給「迷幻」一詞下了最好的註腳。
衝破道德禁忌 — 自由國度的次文化誌
USPS美國郵政曾提供稱為 M-Bag 的郵寄服務,以麻包袋般的白色尼龍袋讓投寄者放入大量期刊或書籍等「印刷品」,以平郵方式利用郵船運輸,郵資相當廉宜。在千禧年代初期筆者便以此方式從美國大量購買1960-70年代的雜誌,豐富藏書數量。後來, M-Bag服務暫停運作,於eBay搜羅書冊限制了美國境外只能以空運郵遞,一期《LIFE》雜誌的郵資每每高於刊物本身。
談到郵寄,《EROS》便是美國一本以郵寄途徑發行的雜誌,在1962年間以季刊形式共出版了四冊,設計上有一種浪漫、唯美的氣質貫穿。這套書的出現是1960年代衝擊刻板文化的重要指標,她將1950年代植根於美國家庭相對保守的觀念和「禁忌」議題展示人前:裸露與性解放、不同膚色的男女赤身相擁等震撼性的圖輯。現在回看,當年的「先鋒刊物」有著創新與尋求突破的使命感,通過書頁宣示出版自由。由攝影師Bert Stern製作的第三期是瑪莉蓮夢露專輯,亦是其後廣為流傳、夢露「最後的照片」 。Outtake菲林中夢露在自己臉上劃上的交叉成為圖輯的重要元素,較原裝大相更讓人留下印象。這輯照片拍攝於1962年6月21日,為夢露死前六星期的最後曝光。
EROS / United States / 1962 - 《EROS》因為鼓吹性與自由,被指為敗壞道德的罪惡之書,與當時美國社會傳統的道德觀念大相徑庭,出版期間一直備受指控,到第五期付印之時遭查禁而停刊,出版人Ralph Ginzburg更遭入獄處分。他在獄中所記下的對指控的回應輯成《EROS on Trial》一書。
「GRAPHIC」專門誌 — 設計給設計師看的雜誌
《Graphis》 一書是當代設計界的代表,記錄了20世紀的平面設計進程。創設於二戰尾聲的1944年,於當時歐洲中立國瑞士的蘇黎世發行。總編輯Walter Herdeg透過此誌,把世界各地優秀的插畫家與平面設計師引介予讀者。書內發表的設計作品範圍很廣,除了廣告、書刊、小說和唱片封面等平面設計外,亦覆蓋電影與展覽會海報、產品包裝、企業標誌提案、宣傳月曆⋯⋯甚至電視廣告的Story Board都依專屬分類介紹。
雙月刊形式發行,《Graphis》引入大量西歐以外的設計師作品。讓讀者可一覽東歐波蘭的電影海報、南美阿根庭的民藝以至英國郵政標誌的變遷史又或是日本書道的作品賞析。這一種匯集各家之大成的編輯方針,加上文章具備英、法、德三語翻譯,使不同語系的讀者可藉《Graphis》獲悉業界的新知。在設計意念未曾高度流通的1950年代,此書為業者打開了廣闊的視野,也推動了國際間對設計的普及和認識。筆者在搜集中古雜誌與設計書籍的過程裡常有「重新發掘」出原石的喜悅。理解到現今出版的「20世紀經典設計」類叢書,內容已經去蕪存菁,使名不經傳的設計師,又或是以當今視角判別為「過時的」設計風格忽略掉,遭時間淹沒。閱讀數十年前的雜誌便頻生首次接觸的印象,喜獲未曾經歷過的新鮮感。
GRAPHIS / Switzerland / 1944-2005 - 右頁是1944年創始時期,採用該年逝去的Edward Munch繪畫的紅髮女孩封面,內容較側重於版畫藝術與裝飾字體。上為較罕見的特別號58a,為AGI國際平面設計聯盟的作品特集。最後一期印刷版本的《GRAPHIS》為2005年第355期。此後刊號以年鑑形式存續。
雜誌的靈魂 — 封面與刊號設計的轉變
這套於慕尼黑出版的《Graphik》是筆者收藏品中的珍寶。自1948年創刊以來至1970年蛻變成全新雜誌風格,多年來共搜集了99冊。這本二戰後於西德發行的「工藝雜誌」,編輯所預設的讀者對象主要是廣告製作業者,因而具有較專門的內容,故流通量和存世量都極少,可以用「名不經傳」將這本雜誌定位。與同屬德國的知名設計雜誌《Gebrauchsgraphik》相比下,《Graphik》也許是未被發掘的礦藏。
《Graphik》最令筆者珍視的是其誌面的設計進程。此誌早期的封面採用專門調配的油墨像版畫般製作、用手可摸到其壓印時產生的紋理,和現時滑溜溜的offset printing以滾筒印出來的大不相同。《Graphik》正留下了像現行ZINE小誌般的工藝精華。另一方面,基於「設計定位」的意念未普及,1950年代以前的雜誌並無既定的書名或「刊號」設計,而這原因便促成了早期的雜誌每期都有「煥然一新」感覺的誌面構成,發揮空間極多。書名的字體、用色和擺放位置每每成為設計師展露新意念的天堂,突破框框,也令筆者感歎,後來1960年代國際風格倡導下,版式設計漸趨劃一的準則也許扼殺了天馬行空想法。
GRAPHIK / West-Germany /1948-1970s - 搜集早期出版的設計書冊是許多平面設計師的興趣。除能豐富書架收藏的質與量外,對年輕一代的設計師而言,能擁有與1950或60年代設計業者同樣的閱讀資料,獲悉對雜誌版式與設計語言趨於共通前,各國曾經試行的過程,有著帶點浪漫的傳承意義。
航空機內誌 — 優雅的雲上閱讀體驗
哪些物事組構成你對航空公司的印象?也許是友善細心的機艙服務員,或是在起飛前為你自介紹航程的機長。他們都通過服務乘客展示出企業形象。航程途中閱覽雜誌、選購禮品,是機艙電影或多媒體遊戲普及前旅客的娛樂之一。
「機內誌」正正從誌面上宣示航空公司的定位與品牌理念。此誌並不等同購物指南,因刊物具備與雜誌一樣的人物訪談、餐廳推介、酒評、汽車專欄與時裝圖輯。當然還有航空公司最新的機隊編列與航路連絡圖。AIR FRANCE法國航空的這本《Magazine》便是極佳的例子 —— 旅客可把它快速瀏覽,也可細味詳閱。
2000年代時,機內誌除搭乘外沒法取得,筆者惟有囑同事海外採訪時攜回,本頁2008年10月號漂亮的字體設計為紀念法航75周年的專題。紙本雜誌在封底廣告與內文的廣告專輯外,「機內誌」以至免費取閱的各種贈刊,也在呈現雜誌的多樣性與宣傳的面向。而免費刊物多遭丟棄,相較月刊更難留存下來。因從事雜誌設計的關係,筆者喜歡搜集印刷品。可是有關民航的收藏,更鍾情於航機模型、機票封套、航班資料單張到海報以至各種機內誌或宣傳小冊等出版物,讓收藏書誌與模型一同展示,豐富視覺效果,也是將興趣與主題連結起來的點子。
AIR FRANCE MAGAZINE / France / 1997 - 筆者心儀的法航經典客機全已退役或解體,沒法子搭乘或在機場看到與拍照。搜集模型可把不同時期的機體與塗裝作比較,並列在一起很有滿足感。除《MAGAZINE》以外,法航另一機艙刊物為《Madame》,介紹奢侈品,藝術和旅遊等時尚內容,可於官方網頁重溫。
白的調子 — 紙本雜誌的歲月刻痕
雜誌不單是擺在案頭,用來墊咖啡杯的物品。試想好好觀察它們的外觀細節,例如書脊,也是一種樂趣。1940-50年代的設計雜誌,封面設計都在探索階段,甚至書名的樣式也頻繁每期轉換或改動設計,如同前頁介紹的《GRAPHIK》各期皆可看成獨立個體,並不強調連貫與統一性。到了1960年代前期,大部份設計雜誌受到國際風格的版式設計所影響,內文格式上開始統一,也相對重視誌名的字型和配色,令封面圖文元素的配置展現一貫性。
「白色書脊」亦成為了雜誌的特點,令到排在書架上的雜誌有了視覺上的舒適感。雜誌期刊因其厚度不及書籍,單純的白調能令它們看上去不會太雜亂。如同讀者手持的《號外》一樣,從遠處看,一列白色書脊讓書架呈現簡約的美。
最後,筆者回想起約在2010年時,中國廣州書墟創辦人、「彼德貓」彭永堅,在他發起的名為「九年之後」的書節裡引述:「傳統的印刷品將淡出,資訊的傳播會被電子媒介所取代,九年之後書籍將會消失。」至今十年過去、讀者手持的紙本誌說明了實際時間也許可存續更久。面對閱讀形式上的改變,印刷品應當更重視工藝性和手感,讓閱讀的愉悅和收藏書冊的滿足能一併延展下去。
Typography Today / 1981 - 《Typography Today》在1980年發行後經歷多次重版,增加新近字體內容。右頁為筆者收藏的原版、精裝版與千禧年間的增補新版,四十載年月的洗禮讓純白的封套呈現漸次的泛黃。上圖為1981年版的封底,澄明的版式展示了著者Helmut Schmid的簡潔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