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號外STYLE > 號外STYLE > 盆景創作 與大自然共生共活

盆景創作 與大自然共生共活

閱讀數 5

今日熱度 1

摘要︰ 植物的存在,改變了空間,也悄悄改變了人。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種植改變了人和大自然的關係,大自然不再是「外面」之地或物,而可以是家中之一員,陪伴人一起生活,尤其是盆景,如像把大自然濃縮在花盆中,置在生活的空間讓人細察。專造盆景、多肉植物和植木缽的「在森林和圓嘢」(下稱森林),不只是照顧植物的健康生長,更與不同的陶藝家合作,用心為植物設計和製作「外衣」,使人與植物的關係更親密,也令植物的生命更完整。

DSC01882.jpg

種植不是為了開花

「在森林和圓嘢」位於觀塘的樓上店,舖面不大,但每個角落都放滿密麻麻的植物,不少植物都配上專製的容器,突顯每盆植物的性格,有尊嚴地生長和展示人前。負責人JE和Yann稱這些盛載著植物的陶製容器為植木缽,而非坊間稱作的花盆。JE輕聲慢慢地解釋植木缽一名的由來:「植木缽是日文花盆(うえきばち)的漢字寫法。植木是種植的意思。我眼中,花盆和種植是息息相關,而不只是純粹把花擺放進去而已,而種植不只是追求開花。我把生命看得很重,而缽字本身有儀式的意味,令我覺得這個名稱對於植物和生命份外尊重,它亦會令人更在意器物和種植行為。」

DSC01886.jpg二人於2017年創辦「森林」,最初擺不同市集,後來發展成自己的店,專注多肉植物、盆景和植木缽。「森林」與傳統花店最大的分別,在於他們從不售賣折下的鮮花,只賣可以一直生長、有生命的植物,以他們的用語,是「有活生生的根部的植物」。JE十年前在傳統花店工作,有感花店只是為植物淋水,但對每個生命的照顧不足,到了自己親手種植,他會因應不同的品種和情況去配土,細心養護。比起追求一時的綻放,他更重視植物的生命本身:一盆植物買回去,客人能否照顧得好,植物生長成怎樣。

82D46248-BD63-4F39-8D6E-8F38ACD179A6.jpg至於Yann自小便與植物相處,她形容母親是green fingers,家中總有綠物,她雖然會幫忙淋水,但直到成年後開始工作,她的生命才與種植真正連繫起來。她回想起:「那時工作壓力很大,認識JE後他經常帶我去不同地方看樹,後來開始種第一盆植物。」那是一盆開著橙色小花的波斯菊,她放在床頭,每朝起床總會花些時間看看小菊,享受片刻的平靜。慢慢地感受到植物對她的影響:「我會多花時間去觀察植物,那些極度微小的變化,從而令自己的觀察變得更敏銳。在城市生活,節奏太快,觀察或欣賞事物的敏銳度容易磨蝕。而照顧植物可以重新培養這些感覺,繼而也會更懂得欣賞身邊的人。」植物的存在,改變了空間,也悄悄改變了人。

D247DD16-6ADA-4872-BFDF-AC1368D43832.jpg

植木缽 植物的衣裳

JE說,花盆對於現代種植相當重要,它方便種植者因應天氣、植物的狀態等移動到不同位置,以便更好地照顧植物。市面上的花店,花盆多數是一式一樣的塑膠或紅陶盆,但「森林」則經常與不同的陶藝家合作,請他們創作植木缽,再構思如何搭配合適的植物,展現植物的美。「陶泥的變化很大,它的調節性比起膠、水泥或玻璃更高,當我們有很多不同品種的植物,容器的彈性非常重要。」

植物與容器關係密切,他們把植木缽比喻為植物的外衣,JE指:「植物本身的形態已是有生命的藝術品,而盆的重要性在於它烘托了植物本身的特性,如穿上衣服一樣。」開頭擺市集時,二人嘗試用羊毛氈製成盆子,更是名副其實的為植物穿衣。

植木缽與植物的配搭,講求功能、視覺觀感和手感。一般而言,缽的形態不拘,只需缽的底部有排水孔,以及稍為升高的底座,底座的邊緣有時候會開一個缺口,以防積水。至於物料和釉的使用,則視乎植物的需要,以及種植者的照顧習慣,假如植物需要透氣,那麼便不上釉或只使用較透氣的釉料,相反,假如植物需要較多水份,又或者種植者不習慣經常淋水,那麼便可使用透氣度較低的陶泥和釉,增加盆中的濕度。

C7A249B4-3CD6-4798-9F4F-4827EA9136B9.jpg植木缽除了是植物生長的空間,也影響人與植物的關係,「有些缽適合拿上手把玩,令人可以很近距離地細察和關注植物,變相也會把它照顧得更好。」他拿起其中一位合作的陶藝家Vincent的作品,白色的小缽栽種了一棵小樹,捧在手心,既可近看植物,也感覺到缽的圓潤小巧,而近距離更可觀察到植木缽隨時間而產生的淺啡紅色細小裂紋,而非新簇簇時的純白色。好的容器,除了視覺更美觀,也可以如橋樑一樣,有拉近人、器物與植物(自然)的距離的實際作用。

Yann補充道:「我們很少會干預陶藝家的設計,反而是他們完成作品後,我們再去想如何配襯。這兩個步驟恍似是完全分開進行的,但兩者結合起來便變得有關連。當植木缽還是空盪盪時,只是一件死物,它也很美,但不算完整,只有當配襯植物、經好好地使用後,便是陶藝家的創作之上添上另一層價值,好像這才使兩者的生命變得完整。」

3BE7854A-051C-4818-B46C-24CCA68FFE40.jpg

盆景創作的四個層次

JE形容一個盆景的創作,有四個層次,一是陶藝家創作植木缽,二是安放合適的植物,三是配搭後啟發客人或其他人去創作和配搭,最後,亦是最長時間的階段 —— 隨植物生長令盆景出現變化。

而第一個階段,二人總是放手讓陶藝家自由發揮,有時候,陶藝家的設計天馬行空,不易配襯,但這也是創作過程有趣的地方:「我們喜歡這種不期而遇的驚喜,即使有些盆我們到現在都不知道如何去用,但我們喜歡這些挑戰。」但這些未能即時用到的盆,會一直在他們的心中,當他們去外地看植物時,也會想能否放進那些盆中,  Yann有個貼切的講法:「就像買衫一樣,只買到下身,就會一直想找一件合適的上衣,未找到時都會心掛掛。」

DSC02548.jpg訪問當日,Benny、Ivan和Vincent三位與「森林」合作的陶藝家一起受訪,三人的風格各有不同,Benny喜歡古舊和帶儀式感的造型,他曾經創作過一個類似聖杯的缽,令植物更顯莊嚴和深邃;Ivan較為天馬行空,他創作了一系列有「腳」的缽,一隻隻從缽底伸出的支柱,像腳也像根(也就是Yann口中不易襯的作品之一);至於Vincent著重線條和顏色,追求高完成度,包括缽的底部和內裡的線條都務求做到精準細緻。

三人都不約而同認為植木缽的發揮比起實用的食器更自由,Benny指:「有些不適合食用的釉可以用於植木缽,而形態上,一般食器無法造得太厚重,但植木缽則可以承受重一點的東西,做厚一點也不怕。」自從雙方合作後,三位陶藝家開始種植,而Yann亦開始接觸陶瓷,她發覺種植和陶瓷有著相似之處,「植木缽是介乎於實用器物與藝術品之間。兩者都需要很多步驟,而每個微細的步驟都需要非常小心處理才成事。」

DSC01815-28.jpg除了跟不同的本地陶藝家合作外,亦曾跟日本的陶藝家合作,如曾經跟一位日本的陶瓷藝術家合作,他經常被指跟另一個日本陶藝家的作品很相似,但該次合作,由JE和Yann提供設計,再由陶藝家製作,那是一個上闊下窄的盆,盆身有三段凹位,雖然該陶藝家直言他們設計的形態非常難拉,失敗多次才完成,但作品令他突破了創作的樽頸,不再被指與別人的作品相似,跳出困境,這作品對二人來說別具意義。陶藝和種植,拉近人與自然的關係,同時以各種形式擴闊了創作的可能性。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