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國共內戰之時,一名外藉攝影師,隻身走到這片烽煙四起的異地,由初初原定逗留兩週,變成長達十個多月的亂世遊歷,過程中他紀錄了一段關於秩序交替與摧毀的歷史,更拍下夾在其中的人民在戰爭下如何生活過來,他就是法國紀實攝影大師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 布列松於1948年受《生活》雜誌所託,輾轉從緬甸赴往中國,到達北平,紀錄這個適逢巨變的國家。在他到步後不足半月,已經拍攝了多達26卷菲林,差不多超過900張照片;而與我們的想像不太一樣,在布列松的照片之中,沒有戰爭的殘忍與煙火畫面,反而,更突顯大時代中拼命求存的人,例如紫禁城廣場上國民黨的列隊新兵、茶館門口簷下用餐的苦力、互抱排隊的百姓。
紫禁城中,一萬個新招募的國民黨新兵正在列隊 北平,1948年12月 © Fondation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
一日將盡,排隊的人們仍抱著希望能買到黃金上海,194
其後,隨著解放軍逐步包圍北平,布列松不得不離開,並轉移到較為安全的上海,結果這次一留就待了五個多月。期間,他見盡為了逃亡的難民持續入城,各種文化、階層在混亂之中的衝突,「苦難的味道瀰漫在街道上,人們彷如在死亡中前行⋯⋯」他如此形容。之後他途徑杭州、南京、香港等地,直至1949年9月底,才正式離開中國。而布列松這一系列在中國拍攝的照片,隨後以《北平的最後一眼》為名,刊登於《生活》雜誌1949年的創刊號中,在國際間廣受注目。
「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展覽現場
而最近,法國攝影史研究權威Michel Frizot與台灣策展人蘇盈龍,共同為臺北市立美術館策劃了「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展覽。展覽根據時序與布列松當年的足跡,順序展出他在中國停留的十個月中的照片作品,以及布列松於十年後再次走訪北京與上海時,由當時的中共政府陪同下所拍攝的相片,背景中的「建國」、「大躍進」等口號,再度引發國際社會對中共政策的關注。
值得一提,是次展覽的作品更是布列松生前親自沖洗的照片原件,同時遵照其遺志,不再沖洗複製,所以每張都尤其珍貴。
展覽丨布列松在中國1948-1949/1958
日期丨即日至11月1日
位置丨臺北市立美術館三樓3A展區
Photo © Fondation Henri Cartier-Bresson / Magnum 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