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號外STYLE > 號外STYLE > 喧囂中的孤寂 SARAH CHOO JING

喧囂中的孤寂 SARAH CHOO JING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她認為藝術是一種語言,就好像人們通過說話來與彼此溝通,她卻選擇以藝術作為對話方式。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近代的傳播理論奠基者麥克魯漢曾經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一書中,提出一種對於傳播媒介的嶄新看法,他強調訊息的獲取方式比訊息的內容本身更加重要,而媒體甚至具有帶來社會變動的巨大力量。

SARAH CHOO JING(朱婧)十分認同麥克魯漢對於「媒介即是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這項觀點,是以對於創作媒介的選擇一直相當謹慎,無論是繪畫、攝影,抑或錄像,總是堅持採用最合適的媒介來表達她的創作主題。

CHOO_acceleratedintimacy_j.jpgSARAH自小有志投身於創意行業,但直至十五歲時才確立理想,選擇以視覺藝術作為個人的主要創作媒介。她認為藝術是一種語言,就好像人們通過說話來與彼此溝通,她卻選擇以藝術作為對話方式。她在倫敦的斯萊德藝術學院(SLADE SCHOOL OF ART)獲得藝術碩士學位,現時在新加坡居住並從事攝影、錄像、裝置等跨媒介創作。今年,她剛入選AUDEMARS PIGUET ART COMMISSION FOR ART BASEL的決賽名單。同年,其作品也第二度入選SOVEREIGN傑出亞洲藝術獎。

CHOO_acceleratedintimacy_m.jpg加速的親密行為

在正式走進攝影創作媒介之前,SARAH受過專業的繪畫訓練。她的油畫畫得很好,具有自然的寫實風格,甚至帶著濃厚的攝影感覺。那時候,她已經有意識地加強畫面的燈光反應,並且擅於表達畫中的戲劇效果。所以後來她開始實踐攝影創作,自然而然便把個人的繪畫經驗和風格帶到數碼影像裡去,尤其是畫面構圖、色彩運用,以至燈光技巧,均表現出來自繪畫的明顯的影響。所以說,這種畫意美學風格,其實早已植根在她的骨子裡,只是隨著她所採用的不同創作媒介,而具有各自的演繹方式。

最近SARAH憑著《ACCELERATED INTIMACY(MATTHEW AND BRENDA)》成功入選了亞洲知名的SOVEREIGN傑出亞洲藝術獎。「ACCELERATED INTIMACY」是她一直實踐的創作主題,焦點集中在現代的大城巿中,人與人之間的隔膜和疏離感。她總是很好奇,在人煙稠密的空間裡,人們何以在身體上緊貼著彼此,在精神上卻如此的疏遠。由這個疑問衍生出來的想法,可謂貫穿了她的所有創作,只是在每一件單獨作品之中,她只會集中探討這個主題的其中一個方面。

我嘗試以另一個語彙來描述SARAH的作品主題,那是一種「喧囂中的孤寂」。儘管現代社會的通訊科技如此發達,網絡覆蓋無遠弗屆,社交媒體為人類的溝通方式提供各種嶄新的可能,但是當我們愈發依賴和沉迷於這種虛擬的接觸方式,隨之而來的卻是更加強烈且無可排遣的孤獨感,而這種孤獨感更好像風土病一樣,無聲無色地在人際網絡中到處傳播和蔓延,漸漸發展成一種普遍存在的城巿人特質。

「每個人都不斷地跟其他人擦身而過,經歷了永無休止的變化和循環;他們不是分開的,而是散落的。我們一方面被包圍,但同時亦置身於包圍網中。我們活在機器之內,也活在別人的腦袋、回憶和數據串流之中。我們一直被監視,我們沒有控制權。我們渴望接觸,但接觸使我們害怕。不過,只要我們還有感受和表達脆弱的能力,親密仍然存在可能。」

CHOO_acceleratedintimacy_g.jpg最後的容身之處

SARAH的創作主題總是離不開人,以及其使用的物件。她早期的作品經常聚焦在自己的家庭成員和身邊熟悉的人,繼而,她逐漸將視野擴闊到週邊的陌生人,並開始關注那些往往被忽視的場景。

在「ACCELERATED INTIMACY」這輯作品中,SARAH選擇了不同的高級酒店房間作為拍攝場景,畫面中有人出現的部份,焦點不是落於其側面,就是在於其背影,而且主體與鏡頭之間總是相隔著遙遠的距離。燈光方面,無論採用冷光,抑或暖光,光線只是集中在畫面的某些局部,餘下來的陰影部份,永遠是帶著一種強烈的虛空和孤獨感。

SARAH認為,酒店是城巿人的一處喘息的空間,一個空置的避難所。這裡也是一個充斥著不同程度的矛盾的場景,人們置身其中,必然來回並週旋於無眠與沉睡、工作與歇息、孤單與被佔有、慾望和冷感之間。其中被佔用的房間,在反覆而循環的「CHECK-IN」和「CHECK-OUT」行為之中,亦無可避免地滲透著在場與不在場,存在與消失的不穩定的氣息。然而,對於孤獨的旅人而言,房間中瀰漫著具有匿名特徵的不確定性,卻帶有一種未知的迷人力量,使人無可抗拒地一次又一次選擇重臨。如是,酒店是一個充滿著辯證的空間,可以將場內的生與死結合起來。

「酒店畢竟具有特定的功能:它是一個款待客人的空間、一處喘息的場所、一個分隔人們的地點。也許,它也是我們最後的容身之處。」

CHOO_acceleratedintimacy_v.jpg時序性的日記體

SARAH希望觀眾把她的作品視為具時序性的日記體,而每一件獨立作品則反映出在特定的時空之內,於當代社會中產生的不同的孤立的狀態。是以她習慣將目光注視在人與人之間或親密或疏離的關係之上,以及隱藏在日常生活的敘事之中。

除了週邊各式各種真實的人,來自不同的藝術家、電影和書籍所曾對她產生的影響也不能被忽略,尤其是丹麥導演拉茲馮特爾(LARS VON TRIER)和香港導演王家衛。她坦言曾受到王家衛的《2046》所啟發,這部電影的劇本和故事固然引發了她的興趣,片中採用的顏色和燈光也成為其個人創作的參考對象。此外,中國內地攝影師馬良和陳曼的作品,亦曾對她的作品具有視覺上的影響。雖然這兩位藝術家的創作風格各具特色,作品表達的主題也截然不同,但他們敢於將繪畫和攝影兩種媒介融合,並致力將平面媒介的可能性發揮往極限,均對SARAH的影像風格帶來了很大程度上的啟發。

SARAH的照片習慣使用高對比度的顏色與戲劇化的燈光,營造出來的情緒效果除了跟王家衛的電影有相近之處,也難免使人聯想起「CYBERPUNK」風格的電影。不過她認為,其作品對於「CYBERPUNK」的參考只限於美學風格和情緒板上。由於她曾經受過嚴格的繪畫訓練,擅長於臨摹相片作畫,及以油性顏料繪畫出接近攝影的燈光及戲劇效果,所以當她從油畫轉移到攝影作為創作媒介之後,順理成章便將繪畫的技術和經驗應用於攝影上面,於是作品便流露出自然的畫意效果。

CHOO_itwasatuesdaylikeanyothertuesday_videostill_2013.jpg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