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英美文壇發生了一宗非常矚目的銷售奇蹟,高居冠軍寶座的書籍連續100周,盤踞於暢銷排行榜,授權30種外語,全球銷量超過250萬冊,最神奇的是這本暢銷書竟然是一本詩集,而且一開始更是自資詩集。詩集《MILK AND HONEY》的暢銷量無疑是創下傳奇,它的成功掀過一股文壇現象,一班火速地紅起來的INSTAPOETS(運用INSTAGRAM/IG 發表的詩人),IG文學(以IG為載體發表的文學作品)那會否是年輕人閱讀量下降的救命草?
根據《華盛頓郵報》指出,2004年至2017年,美國人花在休閒閱讀(LEISURE-READING)的時間下降了30%,美國不是特例,加拿大與英國的閱讀量同樣大幅下降。我們一直提倡鼓勵閱讀,看螢幕多會壞腦,多閱讀會變聰明,奉勸各位放下手中手機,然而《MILK AND HONEY》的奇蹟提醒我們重新審視、想像閱讀與互聯網的關係,兩者或許沒想像般對立。
由一張帶血的照片開始
《MILK AND HONEY》的作者RUPI KAUR是加拿大多倫多的作家兼藝術家,印度裔的 RUPI KAUR 四歲時隨家人移民到加拿大。依父母的期望入讀商學院,並一直寫詩畫圖。她是我們俗稱「紅人先紅書」的作者。而她成名的起點與寫詩卻沒什麼關係。2015年,當時僅24歲的她在INSTAGRAM上載了一張褲襠和床單上沾上月經的照片。不久,INSTAGRAM以「破壞社區準則」(BREAKING COMMUNITY GUIDELINES)的理由,兩次刪掉她的照片。她在臉書寫了一封公開信,直斥INSTAGRAM的父權、討厭女性,以及審查制度問題。(THEIR PATRIARCHY IS LEAKING. THEIR MISOGYNY IS LEAKING. WE WILL NOT BE CENSORED.),此書一出,國際媒體紛紛報道她,令她聲名大噪,INSTAGRAM的FOLLOWERS激增,更令她的詩大受歡迎。早在「月經照片」前,RUPI KAUR的作品一直反映女性意識,並以「傷痛」、「冶癒」為主題,關於「療癒」,深深吸引了大批年輕女讀者。
她寫道:
你看著我哭泣(YOU LOOK AT ME AND CRY)
一切都好痛苦(EVERYTHING HURTS)
我輕聲跟你說(I HOLD YOU AND WHISPER)
但一切都能痊癒(BUT EVERYTHING CAN HEAL)
-RUPI KAUR
無獨有獨,華文世界裡,INSTAGRAM對書市同樣掀起相對熱潮,新世代創作人面對一個急速變化的喧鬧世界,創作變得更多樣化。台灣厭世風潘柏霖與溫柔系陳繁齊就是代表。INSTAGRAM擁有約8.7萬粉絲的潘柏霖一句「沒有朋友」,佐以散文,得到9千多個LIKE。至於INSTAGRAM擁有約6.7萬粉絲的陳繁齊,更是走極簡風,與潘柏霖同樣以手寫字作圖,其中一個帖是「放下」兩字,配上一首詩,獲得6千多個LIKE。
金句POST之煉成
在眾多華文新世代網絡作家裡,1995年生,長大於香港的不朽(又名泰勒)是當中的佼佼者。執筆之時,不朽的INSTAGRAM約有29.1萬FOLLOWERS,亦是誠品書店年度暢銷作家之一 。與RUPI KAUR一樣,她起初在INSTAGRAM純粹發表感受,希望與人分享心中所想,筆名寄寓透過書寫將感覺留下來,使每一刻感受與情緒「不朽開花」。不朽最初創作是因為偶像劇,她說:「我小時候很喜歡看台灣偶像劇,通常不喜歡男主角,喜歡男二,但男二通常都是工具人,或病死,遭遇是很慘的。最後無法與女主角在一起。當時12、13歲的我開始在網絡上改寫劇情,替自己喜歡的角色寫故事。」不朽本在北京電影學院讀書,因為瘟疫關係,現留在台灣並在5月出版新書《所有溫柔都是你的隱喻》。
一開始不朽在網絡寫作,把文章放在論壇文章區,從沒想過有沒有讀者,又有多少人閱讀。她寫,純粹自娛。2013年至2014年左右,不朽開始使用INSTAGRAM寫東西,「最初用INSTAGRAM是為了記錄生活,沒想過有多少FOLLOWER,後來慢慢多人看,發現一時放文章,一時放生活照,好像不太妥當,所以我另外開多一個INSTAGRAM帳戶,原本的那個就較為集中創作。」
不朽的帖,一個純白畫面,短短的類似金句的一句話,譬如:「舊時光裡有你的陪伴,我的青春也算是無憾。」、「無能為力的事情並不代表真的沒關係。」、「每個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軌跡,我們不在同一條路上,這並不是誰的錯。」……每次都有1至3萬個LIKE。金句POST是怎樣煉成呢?「你要POST INSTAGRAM首先要有一張圖。其實這幾年間,大家都很少時間看書,無論是生活模式或閱讀經驗都很零碎。如果一句說話、一個圖片有興趣,就自然會把文字看下去。圖中的句子通常都是從生活裡提煉,有感而發似的。」不止LIKE的數字節節上升,不朽還被邀請,為台劇《想見你》寫小標題。《想見你》每集開頭都會用「手札式」的標題帶出該集的劇情脈絡,小標題設計的文字創作就是出自「不朽」之手。由為台劇男二寫故事、網上發佈、與出版社合作出書,到參與台劇製作,不朽的文字創作路途算是非常順利。
「網絡作家」的困惑
她回憶當初在網絡開始多人關注、留意的寫作經歷:「其實一開始認識新朋友,我不會跟對方說自己是作家。雖然『不朽』這個寫作人的身份是我的幸福又或值得高興之事,但同時會令我自卑。因為大家對『網絡作家』、『文青』好像有負面印象。譬如你是網絡出身,就比較難上大台,人們不認為你認真創作,不稱為『文學』。」除了大眾印象外,不朽也有另一層包袱,她的本科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同學都是熱愛創意寫作,能夠隨時引經據典的人。「每個年代的媒體、寫作與閱讀的方式都不一樣,幾十年前,你要出書、可能要投稿,得到文學獎。我慢慢說服自己,那是時代變遷。譬如現時沒有手機跟身會覺得焦慮。去到現時科技發展的年代,我作為網絡出身的作家,僅是形式上的不同。」不朽認為無論在哪個平台創作,她都是用自己的方式繼續寫作。「當下的時勢變得那麼快,或許有一天,INSTAGRAM不再流行,我會轉個形式,進行創作。」另一個在INSTAGRAM發表創作的特點是見到讀者的反應,與讀者互動,一個POST有多少個LIKE是一項指標,「我最開心是買書時真正見到讀者,其中讀者一邊環遊世界,一邊看我的書,事實上有人喜歡我的創作,去看我的書就是最開心的。」
不朽的文字被分類為溫柔療癒系,由2017年出版第一本書《與自己和好如初》開始,不朽每年出一本書、2018年的《想把餘生的溫柔都給你》、2019年的《你的少年念想》到今年剛推出的《所有溫柔都是你的隱喻》,書名貫徹不朽的溫柔療癒風,這個年代的人特別渴求療癒嗎?「什麼才是溫柔呢?每一次我去思考什麼是溫柔,答案都不一樣。好幾年前,我認為溫柔是療癒,譬如對自己好一點,又會覺得溫柔可能是自由、柔軟。這本書記載了我對世界裡溫柔的感受,裡面包含很多不同意思。《所有溫柔都是你的隱喻》以散文形式呈現,主要寫我從香港去台灣、北京讀書、重新發現生活裡的溫柔。我當下覺得的溫柔是不計較自己受過的傷害,繼而熱愛生活。我覺得那是很困難的。」
IG文學的流行,的確能夠吸納年輕讀者,這一班寫手自有其魅力,把閱讀帶到更大的光譜裡,有人認為外國的INSTAPOETS文字極為淺白,只能充當點綴生活的瑣碎,未能達至「真正的文學」,文學不文學的討論沒完沒了,假如IG文學是人們重新拾回閱讀習慣的渠道,那未嘗不是一件好事?遁入閱讀的花叢,就有接觸林林總總作品的可能,至少IG文學吸引到人們踏出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