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bert George Wells 《The Island of Doctor Moreau》
《莫洛博士島》是小學時代從當年我家附近的「小童群益會」借看的一部科幻小說,當時讀的是簡化兒童系列版本。當年年紀尚小不懂深究其背後意義,卻滿足於那種冒險性及畫中所出現的半人半獸的感觀刺激,對於當時還是一張白紙的我相當震憾。後來才知道它是第一部提出現今D.N.A概念的劃時代小說作品。
90年代在日留學期間,找到這本日文版文庫本,因為只看過童書版還沒有看過它的正式小說版,就將它買回來重溫一遍!原名《The Island of Doctor Moreau》是英國著名小說家Herbert George Wells(H.G.Well)在1896年發表的科幻小說,故事描述主⻆愛德華因船難被迫滯留一無人小島,島上各種離奇古怪半人半獸生物不斷在他眼下出現,遂發現一名叫「莫洛博士」的外科醫生自以為「神」操控掌管著這些生物⋯⋯!
除了《莫洛博士島》這部對世界有相當影響力的作品外,還有一部出版於1895年的《時間機器》,是第一部發表時光旅行概念的小說!也是對整個人類帶來前所未有衝擊的作品!
麥少峯-香港90年代初活躍的漫畫家及雕塑創作人,作品出道至今一直被視為另類。2007年開始製作手繪動畫《Back to Base》,並著有《灰飛煙滅》、《SUPER SHOT》。
Grant Morrison & Dave McKean《Arkham Asylum》
那些年還未有internet的年代,沉醉於日漫和港漫,在偶然機會下讀了《Arkham Asylum》,那種震撼仍然深刻。一本Batman的漫畫,全書沒怎麼看見Batman,但是絕對好看。混合各種不同媒體混合創作,不只是多種顏料技法,還有相片、雕塑和拼貼,總之視覺元素豐富到不得了。分鏡、氣氛和graphics,真是強到不得了,概念也是走在最前,看完這書像是上了一堂視覺藝術課,體內的創作能量都刺激出來。原來漫畫是可以這樣,藝術成份可以這麼高。從此愛上了 Dave McKean。
葉偉青 - 動畫導演、漫畫家,著有《香港重機》、《武道狂之詩》、《今晚打喪屍》及《香港感染 —— 旺角站》等。
安彥良和 《安彥良和畫集》
對我影響最深遠的一本書,我選擇日本著名漫畫家安彥良和,於1982年首次推出的《安彥良和畫集》。當年只是在西環讀書的初中生,某天放學經過創業中心,發現了這本書集,售價50元,因不夠錢購買,最後舅父出錢買來送給我。
這本畫集啟蒙我多方面對畫漫畫技巧的認識。最主要是構圖,透過畫集明白到如要畫多個人物在畫紙上,要如何擺位及留空間感。另外,在上色技巧亦有得著,以往看其他畫家的畫集,都是用較真實的水彩色,但安彥老師的畫集用了很多超乎現實的顏色,使我明白原來畫寫實派漫畫在上色時,是可以選擇這些顏色,從此封了他為偶像。
最後,在1996年去日本時,知道有緣拜會安彥老師,於是帶同畫集出席聚會,成功索取簽名留念,此行之後與安彥老師成位好友,有機會到日本旅行時,亦會相約聚會。
司徒劍僑 - 代表作有《愛殺》、《賭聖傳奇》,後自編《超神Z》,是最早期被改編成動畫的香港漫畫之一。
Chris Ware 《Jimmy Corrigan:The Smartest Kid on Earth》
雖然身為漫畫家,但真正閱讀的漫畫卻不多。Chris Ware 於2000年中出版的 《Jimmy Corrigan: The Smartest Kid on Earth》是驅使我成為漫畫家最重要的一本書。這書打破了我對漫畫和圖像小說的想像以及對敍事形式的探索。乾淨利落的線條與工整構圖,甚至近乎規條化的空間設置深深吸引了當年嘗試以電腦創作漫畫的我。冷冰冰的畫面背後流露著中年主角在城市生活的孤寂感。Chris Ware那種充滿計算,近乎形式主義的圖像企圖將讀者與故事世界分隔。然而,那種刻意營造出來的疏離感反將讀者與故事主角遙遙的連結起來。
黃照達 - 除漫畫家身份外,同時也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師。作品多以時事政治為題材,著有《Lonely Planet》、《Hello World》及政治漫畫專欄《嘰嘰格格》。
Frank Frazetta 《Rough Work》
法拉哲特這本畫集對我影響很大,他繪畫的線條與黑白對比很強烈而生動,他筆下的人物就像能活動一般,這種效果並不是每個畫家可以做到,而且每幅畫的用色都很鮮明、很艶麗。最重要是他在60年代已經很出名,而在創作上對我影響良多,我視他就如我的恩師一樣。
邱福龍 - 1980年加入「玉郎御林軍」(黃玉郎助理團),開創了香港漫畫以人手繪製彩圖的先河。自1992年開始出版科幻漫畫《龍神》,成為其代表作之一。
倪匡 《血咒》
要選一本影響自己甚深的書,我會選倪匡先生的小說《血咒》。那是我第一本看的小說,年紀還非常小的我被書中細緻的人物描寫與充滿壓迫感的氣氛營造迷住,之後就追看了整個衛斯理系列及其同類小說,可說是打開自己閱讀之門的一本小說。書中開首部份原振俠在寂靜無聲的圖書館中遇見面容慘白,不停流血的神秘人那一段令我印象很深,直到現在每當構思情景時,往往會想起這一幕。
鄭健和 - 人稱和仔,創作過多本暢銷漫畫,包括《火龍》、《殺道行者》、《封神紀》等,曾憑《西遊》榮獲「日本國際漫畫賞」銅獎,今年著有《三國誌異》。
李永銓 《物事 ──97項影響李永銓的⋯⋯》
2015年策劃《旮旯》聯展後,我覺得創作除了是表達自己內心世界,透過作品讓人認識自己外,更有趣的是發掘一些創意組織或業界背後的故事,探索這個城市於過去、現在、未來所產生和蘊含的文化價值。近年,設計界大師輪流舉辦大型回顧展,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Tommy Li(李永銓)的「玩.物.作」設計展,當中的「物」展示了多年來影響其創作的97件流行文化Objects,並輯錄成《物事 ── 97項影響李永銓的……》一書。代表作固然重要,但怎樣的社會背景,怎樣的文化修養,怎樣的生活態度,才能塑造出這位具影響力又備受後輩尊重的大師?相信線索就埋藏於每件Objects之間。由童年讀物《地球先鋒號》到著重分析和研究的設計雜誌《idea》;從50年代的普普文化到今時今日的韓流風潮;從文壇浪子太宰治到越洋推廣禪修的鈴木俊隆;從天安門事件到雨傘運動⋯⋯
小時候總是不明白「過程比結果重要」的道理,只知道讀書是為了應付考試。後來覺得,忽略過程的人往往執著於成敗得失,而錯過了沿途風光。我認為閱讀能夠讓人暫且抽離現實,吸收不同養份,毋須急於表態或結案陳詞。對於創作,閱讀的影響是日積月累的,需要時間醞釀,並非一步到位。
Leumas To - 《乒乓》繪本發起人,以「浪漫的好孩子」系列插畫舉辦個人展,並策劃《一紙五樣》、《一紙十樣》及《旮旯》聯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