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號外STYLE > 號外STYLE > 屬於蔡明亮的「良夜」

屬於蔡明亮的「良夜」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良夜不能留,讓那時鐘停不走。」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每年「台灣月」都是台港藝術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以一系列精采節目展現台灣深厚多元的文化以及台港合作的創意火花。今年就在「搭台」的主題下,從「大師:歲月縮影」、「搭台:互動混生」及「青春:花漾眾聲」三個角度切入串聯台港文化。「大師:歲月縮影」以時間為主軸,從大師角度詮釋時間、歷史的流動,包括邀請了國際名導蔡明亮創作以台港文化為靈感的短片,並由他分享來自童年時代的電影、音樂,由此即興創作演出,喚起兩地共有的次文化記憶。


Goodbye Dragon Inn, Illustration by Tsai Ming-Liang.jpg

「良夜不能留,讓那時鐘停不走。」這首舊曲《良夜不能留》大抵是蔡明亮的時代曲之一。1960年代,是他成長的童年,那時他跟著外祖父母看電懋、邵氏的電影,跟著父親聽收音機傳出的華語歌,是他最快樂甜美的童年回憶。今年「台灣月」,他正籌備以台港文化為靈感的影像新作,這些深藏於童年回憶的電影、音樂對他影響至深,他將以「良夜」為題,在放映會中翻開記憶,談談當年的電影、音樂,並且即興創作,重回這個別去的時代。

電影記憶的即興創作10,汯呄霖電影提供,張鍾元攝影.jpg

那是蔡明亮最懷念的時代,他成長於1960年代的南洋,那時沒有電視、手機,最大的娛樂是每天跟著外祖父母上電影院看電影,有時還會一天看上兩部,都是當年最受歡迎的電懋、邵氏電影。他說:「那是一個cinema時代,尤其看了很多電懋的歌舞片,像《龍翔鳳舞》、《野玫瑰之戀》,又或者邵氏的武俠片如《如來神掌》、《大醉俠》,讓我感受到了一個神奇、魔幻的世界。」在他的童年,就是這些電影陪著他長大,當時他只是因為外祖父母的習慣而喜歡看電影,是到後來到台灣讀書接觸到外國電影,對於電影的概念才得以成形。「之後回頭再看電懋、邵氏電影,才感受到當中表達的鄉愁,像李翰祥的《傾國傾城》、《江山美人》、陶秦的《不了情》等,也是之後才明白到在這些商業片的體制裡,還是有人可以做到自己的一套。」對蔡導而言,童年時所吸收的電影都是養份,為後來而鋪路。

電影記憶的即興創作04,汯呄霖電影提供,張鍾元攝影.jpg

至於音樂,蔡明亮童年時所認識的音樂都是來自父親的真空管收音機。「那時候收音機都在播20年前的歌,所以我是聽周璇、白光成長的。小時候不喜歡,總覺得周璇的聲音很沉很老派,但到今天我還是在聽這些,像周璇的《天涯歌女》、《四季歌》、白光的《如果沒有你》和李香蘭的《只有你》等。」那都是對蔡導影響至深的華語時代曲。至於廣東歌,是當收音機一星期一次的節目中傳來粵曲、小調、流行曲,他才聽到,也就認識了許冠傑。「當時廣東歌並不算流行歌曲,是到了許冠傑紅透亞洲,收音機才偷偷播他的歌,像《一水隔天涯》、《浪子心聲》有別於當時一般情歌,而《制水歌》說的是香港小市民的生活,對我來說很新鮮,從歌中理解香港。」他說。

電影記憶的即興創作08,汯呄霖電影提供,張鍾元攝影.jpg

那個時代是蔡明亮懷念的童年,電影中沒有驚人特技,卻令人有做夢的感覺;唱歌講的是感情,而不是飆高音;現實中沒有手機協助溝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更緊密。「我很難分享那個時代的氛圍,那是一個純真、速度慢、卻有感情的時代。我很幸運我成長於這樣的年代,我個性裡的希望、豁達、自由,都是那個時代給予我的養份。」

今年參與「台灣月」企劃,蔡明亮將以「良夜」為題,細說他成長的1960年代,藉由他印象中的電影、歌曲深入探討台港兩地文化,並且會由此即興創作。早前他到威尼斯參與影展,就曾在放映短片時親自口述每個場景,用全新的方法呈現作品。今次與「台灣月」的合作,蔡導明言還在思考表演方法,希望藉由行為藝術為現代電影注入新感,喚起兩地共有的電影、音樂記憶,不妨拭目以待。

Tsai Ming Liang 2019, Photo by Chang Jhong-Yuan, Illustration by Tsai Ming-Liang.jpg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