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號外STYLE > 號外STYLE > 浮世繪師的社會學習

浮世繪師的社會學習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作為日本人,UKIYOEMON MITOMOYA反道:「日本人不會視浮世繪為一個很正式的藝術,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文化。」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香港文化博物館正進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觀眾有機會一睹浮世繪大師葛飾北齋《神奈川沖浪裏》的作品;另一邊廂,在K11藝術空間進行的《K11 ART MATSURI芸術祭》浮世繪調原畫展,展覽四位日本浮世繪師的現代浮世繪,當中UKIYOEMON MITOMOYA的《SALARYMEN》系列,深受打工仔共鳴。成為浮世繪師前,他曾在電視台工作十年,他說:「如果沒有經歷這十年,就不會畫到這些畫。」

_MG_7594.jpg是文化還是藝術?

浮世繪在江戶時代尤其盛行,當時經濟繁榮穩定,人民奉行享樂主義,藝妓、飲酒作樂都是浮世繪常見題材。隨時間發展,浮世繪才漸漸開始記錄人民的生活。背負著三百多年的歷史,正式的浮世繪早已失傳,UKIYOEMON MITOMOYA亦是自學而成。「時代已經不同,(浮世繪)失傳了很久,現在可以直接影印出來(笑)。沿用浮世繪的名字,是因為用了這個形式去畫。」驟眼看,現代浮世繪的確和傳統浮世繪無異,實際上前者除了融入現代元素如潮鞋、穿西裝的上班族外,製作的過程已大有不同。浮世繪早期的明確分工,令不少人都視之為工藝。「外國人看浮世繪是一種藝術,有種『很辛苦才做到,就會視之為藝術』。」作為日本人,UKIYOEMON MITOMOYA反道:「日本人不會視浮世繪為一個很正式的藝術,我們認為這是一個文化。」能稱之為文化,代表著它有一定認受性和普及性。用浮世繪記錄日本打工仔的生活,意義就更加深遠了。

 _MG_7586.jpg社會勉強

UKIYOEMON MITOMOYA中學畢業就出來打工,後來在電視台待了十年,過著營營役役的上班日子。辭職後,他開始浮世繪創作,並用武士比喻上班族,畫下一幕幕有趣的情景。「上班族是一個群體,像一個組織去打仗,你只是其中一個士兵。這是一個武士精神,如果你是一個將軍,你會為了公司去打拼。很多日本人一生可能在一家公司工作,日本人的想法是為了公司而死。」為一家公司付出人生,換來穩定的收入和生活質素。有人遵守遊戲規則,亦有人選擇另尋出路。

「我知道自己不會做得長,只是想在社會吸收經驗。我的目的就是用十年去了解公司和社會的運作。如果沒有經歷這十年,就不會畫到這些畫。」他形容這十年為「社會勉強」,即是社會學習。除了懂得為公司賣命,他也學會不少打工仔的傍身技倆。被問到有否試過射波?他回答:「有試過幾次,之後就係屋企煲劇。但大部份日本人就算發燒也會上班,只要不會傳染到人。日本人真的不想麻煩到別人。」

_MG_7584.jpg糖質中毒

作品有不少是上班族啃著麵包、趕鐵路的情況,其中一幅糖質中毒圖,挺著啤酒肚的上班族正喝著咖啡,他解釋道:「上班族未必喜歡飲咖啡,但大家返工習慣了。做了十多年的上班族,應該不知道咖啡是什麼味道。早上一杯,中午一杯,習慣而成。大肚皮是因為缺乏運動。你們是否想變成這樣?」畫中的表情大多面目猙獰,他解釋道:「浮世繪就是要用誇張的表情,我想表達出『大家都很不情願去做』。」我反問:「就算日本人多麼不情願,仍然是臉帶笑容呀。」他說:「日本人就是有不滿,亦不會掛在臉上,但他們心裡是不想做。」他坦言日本為何有那麼多痴漢(編按:痴漢對別人作出性騷擾的行為),緣於他們精神受到巨大壓迫,「我曾經有身邊的同事因而被捕。」香港雖然甚少出現痴漢或上班日跳軌的情況,但打工仔的心聲又何嘗不是一樣。這次他特地和香港藝術家趙綺婷合作,畫出《SALARYMAN》海外版,頭縛著領帶的打工仔站在的士上,背後更翻起巨浪。背後的港式招牌寫著「聽朝記得返工」和「全城返工」等字句,一切盡在不言中。

_MG_7600.jpg穿白袍的科學家

訪問當天他身穿白袍,聆聽問題後會稍作停頓,然後再耐心回答;就如在實驗室裡的科學家,行事總是謹慎,從不急於跟隨別人的步伐。三十多歲,應該在職場打拼,但他卻一心走自己的路:「在同輩日本人的眼中,我或許很不一樣。但從外國人的角度看,其實我只希望有自由。但大部份的日本人就算很不情願,也會頂硬上。」脫離上班族,全身投入於喜愛的創作,應該算是夢想成真。「人,其實沒有滿足,達成一件事,就會想做另一些事。當我還沒有發掘到最想做的事時,我暫時只是滿足,仍不是100%滿足。人其實很不可思議,你沒有時,你會很想擁有;你擁有時,就會想有其他東西。但我一定不會回到上班族。」

他笑說。

_MG_7566.jpg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