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蝴蝶和花甦醒的季節。)
「我在港大讀生態學的時候已在中心做義工,畢業之後便順理成章地在這裡工作。我想在環境教育方面做多點事,除了傳統的導賞團、工作坊之外,還想用其他新形式教育公眾。我的工作主要是管理義工團隊和帶港島生態團,經常帶人上龍虎山,講解沿途見到的動植物和山上的歷史遺跡。感受最深是夏天時帶夜晚的導賞團,好彩的話便會見到貓頭鷹、螢火蟲等,團友都會很驚訝,我們便會順勢推廣,香港郊野其實很好。
動植物眾生相
春天的話,我覺得有種萬物開始甦醒的感覺,跟冬天有很大對比,多了很多蟬叫,菩提樹開始結果子,經常引來雀仔聚集,你聽到今日週圍的雀仔聲都未停過。很多開花植物都開花了,像我身後的山指甲,是一種白色的花,香氣濃郁,從港大行上來,沿路都有很多這種花。
夏天的夜晚,會聽到青蛙求偶的叫聲。因為天氣熱,爬行類動物較多出現,久不久便會在花園看見有蛇在曬太陽;中心附近應該有條水律長期居住,間中便會執到牠的蛇皮。夏天的晚上就精彩得多,動物都比較活躍,如壁虎、貓頭鷹、螢火蟲等。
秋天的樹開始落葉,候鳥也開始飛來,我們出去時都會留意有沒有候鳥停在樹木上面。到了秋天後期,我們便會留意山上有沒有一些特別的植物,其中一種是叫紅冬蛇菰,是一種長得像菇的花,每逢10月、11月便會冒出來。牠有男女之分,『女仔』花像一粒楊梅加粒『冬姑蒂』,『男仔』大小差不多,但在楊梅上還長了些雄蕊。冬天是候鳥的高峰期,可以瘋狂地睇雀仔。
(春天,是蝴蝶和花甦醒的季節。)
我曾經在這裡觀察一條蛇吃壁虎蛋的過程,那條蛇是台灣小頭蛇,特性是喜歡吃蛋,因為牠的牙齒結構很適合破開蛋殻,以往經常在書本裡看到。那晚我帶義工做生態調查,人工護土牆上有很多去水洞,其中一個洞裡有壁虎蛋,剛好給我見到有條台灣小頭蛇在吃蛋。看書看了那麼多年,終於第一次看到真的了,真是印象相當深刻的經歷,我還把它拍成短片。
要數影相影得最多的動物應該是貓頭鷹,通常夜晚比較易影,因牠是夜行動物,日頭多躲起來休息。夜晚行山時,便會看到在日間出沒的雀仔,捲成一個波的形狀在樹枝上睡覺;我們會教團友不要嚇走牠們,因為日行性的雀仔眼睛不大,一到晚上就看不清楚,所以牠們會趁日落前找個安全的位置睡覺,一旦受驚嚇亂飛,就容易落入險境,被蛇或其牠猛禽吃掉。我還試過在帶團時,有個參加者的背包上有條毛毛蟲,我不知道而不小心碰到牠,感覺就像被????損了。
(果子狸是香港龍虎山的街坊之一,是多於白天睡覺、晚間活動的夜行性動物。)
環境教育與時俱進
在這裡工作,我最開心是能夠接觸不同的人。帶完團或工作坊之後,聽到參加者反映:『沒有想過龍虎山有咁靚的動物』,給我很大的滿足感。
我覺得龍虎山的角色是把普通香港人和大自然連接起來,因為龍虎山是一個很容易、方便去到的地方。以龍虎山為切入點,就好像一道門,把門打開後,便能看到一個非常美麗的天堂,開啟人們的心窗。
我在這裡工作已有五、六年,仍不時有新體會。我們不斷作新嘗試,把這裡當作試驗基地,是環境教育改革的過程。環境學育要做得好,不能停滯不前。最古老的是導賞團、工作坊,之後是否做多些藝術、文學的crossover,多點視覺藝術、聲音方面元素?讓生態學這種聽起來門檻很高的學科,變得大眾化。說起行山,人們個個都話『我有行過』,那睇動物呢?睇過的人不多。我們很想使睇動物、睇自然變成人們茶餘飯後的話題,這對香港的環境保育也有好處。」
(杜振南,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項目主任。興趣是影相,想用相片紀錄山上的所見所聞,尤其是香港少見的動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