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感知自然 —— 就是龍虎山》共有6位藝術家、2位作家參與創作。)
「我初初加入中心時,跟很多無知的參觀者一樣,無論同事介紹什麼生物,我都覺得好靚、好興奮。第一次用望遠鏡見到紅咀藍鵲,我好開心,以為好難得,誰知那次之後,我成日都見到紅咀藍鵲,連在屋企樓下等巴士也見到,原來只是我以前不認識而已。來這裡工作之後,令我重新留意身邊的事物,原來香港還有很多很美、很有趣地方。
平房建築群能夠保存下來,留下了很多人的回憶和小故事,就像香港故事的縮影,這些縮影是屬於庶民的,而不是大歷史會敘述的。
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是環保署和香港大學在2008年時合作成立的,但這間房子本身是什麼地方呢?前年開始,我們便計劃找曾在此居住的住戶作口述歷史,並重新梳理這間屋子的歷史。中心以前是水務處的職員宿舍,根據我們做的考查,這間屋在1890年已建成,即是有近130年歷史,屬一級歷史建築,旁邊的兩間房子是二級歷史建築。
(昔日的傭人、工人宿舍及廚房,獲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紅磚牆配中式瓦片,中西合璧。)
考證白平房的身世
薄扶林水塘是香港第一個水塘,建於1863年;解決了供水問題之後,人們便開始關注水質問題,要求興建濾水設施,1890年便建了全港首個濾水設—— 灣仔的亞賓尼濾水池,中心旁邊的薄扶林濾水池亦於同年落成,但因其規模較細,而少有歷史紀載、鮮為人知。我們是怎麼考證這間房子於1890年落成的呢?首先,是水塘旁邊多數都有類似的宿舍設施,因為以前的水資源很珍貴,需要有人長期駐守,防止水源被污染,所以有間房子給看守員居住。我們根據這條線索理解,當興建了一座水務設施之後,旁邊便會同時有宿舍建成。我們在大英國家檔案館找到一幅歸類在1890年的地圖,還有一幅水務處的建築藍圖,上面寫了1890年8月,第三個證據是從《香港藍皮書》政府公務員宿舍分配的紀錄,找到在1890年11月有個名為nund singh的看守員被分配在薄扶林濾水池居住。從這些種種跡象,我們大概知道了這個屋的歷史。
平房(BUNGALOW),是參考了東南亞風格並融入英式特色的建築;房子升高、石頭有透氣孔,是為了對抗潮濕,火爐、煙囪則是從英國引入的風格。這間屋只是普通的職員宿舍,規格並不高,但像它一樣保存完好而有超過百年歷史的平房建築只剩少數,因為在香港保存歷史建築很難。
(平房設有煙囪,供住戶生火取暖,顯然是英式風格。)
重新感知 不再視而不見
有很多人與自然、城市與郊野的故事都在此交集,我們想用更多不同的方法讓大家知道,並感到有趣。我找了黃宇軒參與策展,他從事城市研究,也有涉獵藝術和策展。他提議不如橫向看半山,因為沒人講過,而一講起半山,人們便想起『有錢人』、『豪宅』;龍虎山又是小地方,彷彿不值一提,未劃為郊野公園之前,人們只稱它為『後山』—— 冇人講,就是我們要講的故事。
定下了西半山的範圍後,邀請一班朋友參展,我們便沒有規限創作內容,基本上就是他們行完龍虎山或西半山一帶,覺得有趣的地方便告訴我們就可。今次策展,我們引入了一些藝術元素,但並非以藝術作包裝、噱頭,而是我相信能用作對照、引起好奇心。正如這座山頭跟其他地方相比,生態價值不算太豐富,人文也不算太豐富、最歷史悠久,但它就是a mixture of everything,各種元素加起來,形成豐富的面向。
(鄭頌賢,傳媒工作者出身,2017年加入龍虎山環境教育中心為項目經理,策劃《感知西半山 —— 就是自然》一書和《感知自然 —— 就是龍虎山》展覽。)
藝術和文學,都是觀看的方式。大家對於同一事物,都有不同的演繹、切入點和想像力。無論是藝術家,還是公民科學家、生態學家,想像力和觀察力都非常重要。因為在城市生活得太久,對週遭的生物都視而不見。點解視而不見呢?因為我們從小以來的訓練,都很少討論大自然,大自然在我們生命中彷彿沒有角色。在城市生活偏向視覺,而處身大自然能夠幫助你重拾不同senses的感覺,有很多氣味、聲音、觸感等等,你要用上很多感官才能與大自然交流、建立關係;感知,就是開始,希望人們養成習慣,像打開雙眼,重拾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