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號外STYLE > 號外STYLE > 香港教育──誰都沒有錯?

香港教育──誰都沒有錯?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我不是因為禮貌才這樣說,但我100%肯定沒有人要負責。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rsz_138wes02.jpg

遠洋來的「虎媽」

 荷蘭藝術家Saskia Wesseling,在家鄉生活過得無憂無慮,大概是政府福利政策優厚,人民的生活質素也得到保證。不安於現狀的她,決定離開荷蘭,先後到過瑞士、埃及和廣州,一家四口現居於香港。到埗後才發現這裡的教學制度並不如她所想,「這是我為女兒報讀中學的時候。」她頓一頓,再說:「有次她要做一個入學試,好吧,我決定一個月前就帶她到補習中心預備。當我以為自己是一位稱職的『虎媽』時,中心的人卻對我們說,你太晚了,平常家長會早兩年帶小孩來預備。你能想像花兩年時間去預備中學的入學試嗎?」前奏已令她摸不著頭腦,之後的面試問題更令她驚奇。「當時我的女兒十歲,請謹記是十歲。學校問她作為一個領袖要具備什麼條件?你有多少個獎牌?我想他們到底想要一個怎樣的答案。」答得出來,或許是背稿。「後來我發現家長會專登帶子女上面試預備班。我們教十歲的學生說出學校想聽到的答案,但學生未必這樣想;這就像一場戲。我不能接受這些事,我認為這個制度是……」「一團糟」我答,作為這個制度下的出品,聽著百般滋味在心頭。

rsz_38wes03.jpg

四歲到中四

 《機遇!WMA大師攝影獎作品展》,作為七位入圍者之一的Saskia除了展示照片,還有和高級講師、教育學士及社會科學學士課程統籌陳淑英的訪問影片,「她引述一個比較不同地區的學生和學校的研究,結果發現香港學生的服從性很高。四歲的小孩會在同一個時間去洗手間,同一個時間飲水。但她說四歲的小孩不應該在同一個時間去洗手間,反而是需要時才去。這是制度的開始。不少大學畢業生到她的辦公室工作,但她卻發現學生一般都缺乏創意力。她只需要發出指令就行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制度帶來的後果。」WMA學生計劃,鼓勵本地中四、中五學生以作品為創作靈感,並進行英文創意寫作,教育對他們來說是最貼身的事,不少得獎文章亦是圍繞Saskia的作品。「我昨晚才拿到這本小冊子,回家的時候我已經很累,但當我看到這些文章時,我卻開始哭了。」她打開其中一頁;文章分成兩部分,是母親和女兒的通信。女孩向媽媽回信時說:「Every time the shrill cry of an off-key piano note echoed off the walls, you spat criticism faster than machine gun bullets. You are slacking. You are losing drive. Other kids are catching up.(譯:每當跑調音的鋼琴聲在牆內回響,你的批評比子彈飛馳的速度還要快。你在偷懶。你失去了動力。別的孩子要超越你了。)彈鋼琴應該是放鬆身心的事。作為一個藝術家和兩個女兒的母親,我想:天啊!這實在太可怕。我們真的要聆聽這班孩子。」

rsz_38wes07.jpg

不是誰的錯       

 學童的雙眼被黑線抺去,頭上印著「欠改正」、「請簽名」、「要認真做功課」的印章;另一系列的相,穿著不同學校制服的學生被練習薄擋著視線,學生的面孔都不約而同地被遮蓋,Saskia解釋道:「這不是關於某個學生或者某間學校,這不是誰的錯,而是整個制度。」記者反問:「真的沒有人要為此負責嗎?」她搖頭道:「我不是因為禮貌才這樣說,但我100%肯定沒有人要負責。學校會這樣,是因為家長交了昂貴的學費;家長會這樣,是因為他們想把最好的給予孩子;老師會這樣,不然他們會被革職。大家都困在制度當中,而且我認為所有人也想逃走。」起初,相中的金髮女孩仍然乖乖站在隊中,只是扮出鬼臉;最後,女孩轉身走人。「我視她為另一個我(Alter ego),她反映出我對制度的感受。我嘗試(在教育制度中)循規蹈矩,做了媽媽應該做的事,但我最終選擇放棄。」但她並沒有放棄尋找問題的答案,「要討論,討論是第一步。」她堅定地說。

rsz_38wes01.jpg

 教育體制與精神健康的交叉對話:體制下的生存方式-起跑線?人都癲!

日期:419

時間:下午3時至430

地點:香港大會堂展覽廳

 機遇!WMA大師攝影獎作品展

日期:即日至423

時間:上午10時至晚上9

地點:香港大會堂展覽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