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走過大半場,該怎麼回首成敗得失?利瑪竇,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科學貢獻遠超其傳教事業,那他還算是成功的傳教士嗎?劉松仁,縱橫電視界近半世紀,演活無數經典角色,但原來他最近才學會怎麼笑,那他還算有好演技嗎?放下高高在上的皇牌電視台台柱身份,走入舞台界執導音樂劇《利瑪竇》,不是華麗轉身,而是徹底新生。利瑪竇人生低谷時大悟大徹,劉松仁又從他身上領悟什麼?
啟蒙與使命
「我都好好奇,唔知點解入咗呢度。」劉松仁半開玩笑地以這句話作訪問的開始。即將七十歲的他,坐在排練室的茶水間接受訪問,坦言一直以來抗拒受訪,一切妥協都是為了《利瑪竇》。1971年演出首部電視劇《煙水寒》,劉松仁拍電視劇拍了近半世紀,舞台劇對他而言是另一個空間維度。逼使他跳出安舒區的,是來自恩保德神父的一通電話,說要把利瑪竇搬上舞台,「我認識他已有六十年,讀小學時相識的,他幫我施洗,那時他剛來香港做神父,還在學廣東話。中學時他對我的影響很大,是我的啟蒙老師,整個人生觀、世界觀都深受他的影響。」當八十五歲的神父請他幫忙執導時,劉松仁深知自己義不容辭,硬著頭皮答應。「神父是意大利人,其家鄉和利瑪竇的家鄉相近,他很欣賞利瑪竇的行事為人的方式,以及對待東西文化差異的態度。我不太認識利瑪竇,雖然我知道有這樣一個人。」劉松仁坦言接手後才開始研究利瑪竇的生平事跡。
1582年(萬曆十年)利瑪竇蒙召前往中國傳教,從此展開了長達二十八年的留華歲月直至離世,把餘生貢獻給傳教事業。為融入中國文化,他學中文、穿儒服,廣結士大夫,容許中國教徒保留祭天、祭祖、祭孔的習慣,定下了影響深遠的「利瑪竇規矩」作傳教方針與策略。他的目標是向皇帝傳福音,儘管得以留在皇宮多年,卻始終見不到皇帝;傳教工作鬱鬱不得志,他在最失落大悟:「天主差派他來華,原來不是為傳教;原來天主在不同的文化、種族、國家中,都播下了愛的種子;他發覺到,儒家的仁和天主的愛,原來是共通的。」劉松仁說,此齣音樂劇力求呈現的,是利瑪竇有血有肉的一面,希望打動人心,感染觀眾,傳教或說教倒是其次。「一個人一生只做一件事,實在不簡單。」劉松仁又說:「我常跟神父說,我倆做完這件事都快死了。」
//全文刊登於 號外 4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