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文下的本土視野
s/L成員都身兼多職,包括編採、攝影、設計、styling等於一身。KAREN坦言:「剛開始是因為觀察到英文媒體偏向中產。而有關本土文化或者音樂的深度文章在中文很少,英文更是十分難見。雖然當初說過寫英文希望可以拉近兩個語言之間的距離,但到底寫給誰看?我也不敢肯定。」HOLMES附和道:「在香港見到有人寫英文,直覺就認為是寫給外國人看。這假設英文不屬於本地語言。其實對於土生土長的香港人,英文亦是本地文化之一,所以自己人用英文寫給自己人看,都好合理。不過,我發現中文和英文傳媒是兩個平行世界;前者常認為後者做的只是一個稀釋版。火炭麗琪就是一個好例子(編按:麗琪為本地RAP歌手,和YOUNGQUEENZ合作的歌曲《火炭麗琪》在YOUTUBE已累積180萬點擊率),我們是第一個報道她,還要用英文。我發現讀中文還是讀英文的界線並不是想像中明顯。有人習慣看中文媒體,但他們亦會留意其他有趣的文章。語言不是決定性因素,重要的是你想說什麼,用什麼視覺。」KYLIE點頭回應:「當時那首歌還未公佈,但我一直勸他們要寫麗琪,那首歌一出就爆了。」他們亦漸漸吸納一群讀者。VINCY說:「大部份受訪者認為廣東話最能表達自己。我們會說廣東話,就順便兼任翻譯。所以我們做的深入程度,是英文傳媒做不到的。」走進去,亦縮短訪者與被訪者之間的距離。KAREN明言:「我們半隻腳踏入個SCENE裡面,因此不會用動物園的心態去報道。」殖民地後研究(POSTCOLONIAL STUDIES)曾批評,早期殖民者以研究、觀察的角度去「了解」被殖民者,但這些研究結果最終淪為種族歧視和鞏固權力的工具。面對這個具爭議性的學術問題,HOLMES也表示未有頭緒:「也許這個問題已經不太重要,又或者不需要有答案。因為你從用字、問題、下筆的角度,就能看得出來。」
佛系出文
S/L成軍兩年,2017年初推出網頁。內容不定期更新,有時每月三篇,有時三個月不見蹤影。HOLMES說道:「我們起初就知道不會定期出版。結果好,才想下一步。」KAREN笑言:「如果要我定期出文,那我寧願死。」聽起來有點佛系,太隨緣的結果是,有次WILFRED忘記交網站的費用,網站一下子就消失了。現時S/L團隊共有十名成員,各有正職在身,需抽出空餘時間創作。有沒有想過未來的前路?KAREN回答:「我們想過申請資助、辦眾籌或者是請一個全職員工,但最終。。。
//全文刊登於 號外 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