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創作只談感性,缺乏理性的話,最終只會是水過鴨背。」林一峰說道。 感性和理性,一個用心,一個用腦。用心創作的音樂有感染心靈之效,然而,當中卻不只是一昧感性。在6月,林一峰再次聯同香港中樂團,糅合中樂和六種語言演出;感性和理性兼備,才是水準之作。
2015年舉辦的《林一峰X香港中樂團MADE IN HONG KONG》,探索廣東話與中樂的邊界。作為一個唱作人,自創歌是他的拿手好戲,《陳忠漢與趙美鳳》以輕快的旋律、加上生鬼的歌詞,唱著一個80年代草根的愛情故事。「陳從事運輸,趙從事是車工業。這是不少80年代人的寫照,踩衣車和踩油門為三餐奔波。」除了自創歌,又演奏多首膾炙人口的電視劇主題曲,而《萬水千山縱橫》和《笑踏河山》等更是電視劇的經典之作。「廣東話的小調為人熟識,上次加入古代名曲,如《彩雲上月》、《十面埋伏》,令歌曲變得現代化。這次演出我們會糅合中樂和另外六種語言,演繹世界各地的作品。與小調相比,小曲比較口語化,更像粵語。」事隔四年,林一峰再次和香港中樂團合作,這次更有六種語言,包括粵、英、普、日、閩南話和西班牙文的歌曲。並由香港中樂團常任指揮周熙杰、作曲家兼笙演奏家伍卓賢擔任編曲,這次更邀請到德國世界口琴節冠軍李俊樂(GORDON LEE)一同演奏藍調。
上次合作,說明是MADE IN HONG KONG,名正言順在香港舉行;這次新加入三種語言,香港到底有何優勢呢?「在兩岸三地中,香港文化就是兩文三語。我們亦較早接觸世界文化歷史,因此更能掌握其他語言。」林一峰對語言也有著異於常人的觀察力,「 我外婆是潮洲人,我特別有親切感。閩南話和潮洲話有點像;而閩南話和廣東話又很相似,前者有八個聲調,後者則有九個。他們的氣場也相近,說話時就好像唱歌一樣,很優雅。把廣東話或閩南話譜上旋律,就如把兩個MELODY放在一起 。」日本的演歌,又稱為怨歌,與中樂一樣同有五個音,音色哀怨而淒美。他興緻勃勃說道:「日本的演歌像中樂的小曲,就連背後的情感也很像,中樂可把前者的特色發揮出來。」喜歡旅遊的他,在去年的專輯《TRAVELOGUE 4 ESCAPE》寫下《BARCELONA》,無意間發現日文和西班牙文的發音相似,「我本身很想唱西班牙文。在西班牙流行曲,你必定會發現CORAZÓN一詞,即是心。他們一切讓心主導,而不是大腦。所有的民謠也和家、生活小事和簡單的嚮往有關。世界各地的語言之所以和中樂互通,也是源於同一份情。」
//全文刊登於 號外 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