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有關夢想的故事,它並不像其他故事般熱血,因為當中常談到挫敗這回事。」以夢想為題材的作品,總會令人覺得熱血沸騰。在彭秀慧第三度公演的個人獨腳戲《月球下的人》,不是勇往直前的追夢,反而透過描述主角半生遇到的人和事,慢慢找回令自己堅持夢想的原因。
面對天價樓市、社會階梯失衡,時下年青人寧願做自己喜歡的事,也不要被一份工綑縛一生。在人人高談夢想的年代,記者反問彭秀慧如果一個人只求三餐溫飽,平淡過生活,又有沒有問題呢?「我朋友是個很有規律的人,他甚至覺得自己坐監也OK。有規律的生活,令他覺得即使坐監也不會難受。我覺得很AMAZING。如果你認為沒有問題的話,就可以了。但你不認為世界充斥很多既不滿現狀,又繼續沉淪和滾動人生的人嗎?如果有人拍一拍你,跟你說:『喂,其實你做咩啫?』他可能會想:『係喎,我其實可以做吓其他嘢。』這就是一個轉捩點。我不是要教訓世人。如果你看完舞台劇後,想到屬於自己的事情,這就是我創作的BONUS。」這亦是她一直走來的原動力。
去年11月,彭秀慧完成三個月的紐約之旅,坐過五十小時的火車由芝加哥去三藩市。「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一家同性戀酒吧。在美國,這些酒吧是很明目張膽,很開放,有人在飲酒、有人在一角彈琴和唱歌。前面看到GAY COUPLES在親熱,說時遲那時快,後面有班DRAG QUEEN準備去下面的變裝DISCO。剛進去時,有位男士十分熱情招待我,又邀請我和他們一起唱歌。整個畫面『好鬼死共融,好自由』那種氣氛很WELCOMING,大家好自由做自己舒服的事。」她第二次到訪時,遇到一名想要成為演員的年輕人,又跟她分享自己將會有個演出。「這種氛圍令這個地方很ENJOYABLE,他們很努力去BE YOURSELF。當你見到他們都很享受的時候,就是我喜歡上這個地方的原因。」同樣和追夢有關,《月球下的人》卻是一個講失敗的追夢故事。
故事中,主角小珊是一位幼稚園老師,看似是個平平無奇的人。小時候曾胸懷大志,認為將來可以有一番成就。因一次機緣巧合,她參加了一個棟篤笑,參賽者要較量誰的人生最失敗。經歷愈失敗,就能得到愈大的觀眾反應。最後,贏家能得到夢想成真的機會。面對事業和感情的失敗,小珊輕易得到比賽入場券,但要過五關斬六將,就得靠小珊心裡一個難以啟齒的夢想──就是飛往月球。彭秀慧解釋道:「這是一件不能發生的事,是幻象。那她為什麼仍然要說出來?這個故事所說的是:『我好失敗』。我認為人生有幾多是十全十美,隨手就得到的事?在什麼也沒有的時候,還有什麼能支撐我們走下去呢?這是故事想說的事。」小珊是彭秀慧筆下的人物,由她親手創造的人物,也許是她某個時期的分身。每次面對想要放棄的關口,是對未來抱有希望,還是有其他原因呢?
//全文刊登於 號外 3月號//
《月球下的人》
時間: 4月5日至7日,9日至13日
地點:葵青劇院演藝廳
票務:門票於城市售票網公開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