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號外STYLE > 號外STYLE > 閱讀何用優雅 鄧小宇

閱讀何用優雅 鄧小宇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港式優雅如今像個謎。謎一般的存在,因為已杳然失芳蹤。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TOP.jpg港式優雅如今像個謎。謎一般的存在,因為已杳然失芳蹤。

如果普世認知的優雅即等於是大器恢宏,在前方加了「港式」兩字,有了地區性格的界線,這份優雅就只有我們自己才能夠說穿。

這次邀請來《號外》創辦人之一鄧小宇,本想循閱讀和書本的視野看看他體察到的港式優雅為何物,然後最終,我們先從他身上那套RALPH LAUREN閒聊至街上的人們儀表,分析了幾個時裝品牌,接著開始正式訪問談到時代再說到實體文本、玩WHATSAPP的MENTALITY,粵劇名伶以及他懷念的美好50年代。

才發現尋找港式優雅委實有各種途徑,只是做得到的人原來少之又少。

2.jpg香港作為跟西方交流得最頻繁的中國城市來說,早已有一套自家的優雅定律,相比其他大中華地區均多了一重西式濃霧,日日夜夜一呼一吸進入體內,港式優雅就是融合了中西方影響而生的獨特品味,盡見於衣食住行的日常。

「我覺得我們特別在住這方面一直有種西式的嚮往。」不是說人人都有能力搬進像荷李活電影內的獨立屋,但卻是人人都從小就嚷著要住洋樓。「而不是住唐樓呀。要洋式一點的,一般家庭用火水爐煲飯,但總嚮往有煤氣爐一撻就著火的、家要有焗爐的;家中要有梳化都是同一個概念。我們的品味就算不夠好,像那時候的西班牙別墅,都是香港人一種嚮往西方的過程,必要經過如此,才慢慢過濾到如今變得簡約的住屋設計,就算在新界的屋也很簡約,落地玻璃,就算是新界丁屋也是這樣的,再沒有西班牙別墅的瓦頂屋簷,我們都經過了這過程。還有小時候家裡的組合櫃,這裡是放電視的,上面又有另一些櫃給你擺放去東南亞旅遊的紀念品,或放幾幅相等等,當時也是很流行的,又或擺放一些音響喇叭之類,都是來自西方的影響。」可是隨著年代而變,港式優雅也無可避免。「是慢慢消失中,客觀環境下我們脫離了英國統治,慢慢被中國同化,漸漸就會少了本來的特色,我希望轉變的時間能夠拉長,可惜最終我覺得是會變了一個中國的二三線城市。所以在此時提出港式優雅有點似追憶,像在惋惜一樣,這是一樣即將消逝的東西。像『港式優雅』專頁說的都是以前的東西,新的東西他好像都找不到了,整件事似乎都是在追溯從前的美好,或許是一些以往我們沒有發現到的,現在才知道原來它也是美好的。」

1.jpg愈朦朧 就愈美好

鄧小宇又特別喜歡哪時候的美好?「我想每個人都會特別嚮往印象模糊的年代,因為你模糊因為你不知道,所以你可以加進很多想像力將它美化,40年代我不知道因為我未出世,但50年代的我正是處於很模糊的幼稚園時期,在記起與記不起之間,給了我很多想像空間,好想重溫多一次究竟當時是怎樣的,到底是不是真如我記得的那麼少呢,究竟是如何的呢?所有問題都在耳邊此起彼落,我覺得對我來說50年代的朦朧是特別的引人入勝。」那份立即流竄於他腦海的港式優雅輪廓,來自女人。「當時大部份女士也穿長衫,那時香港基本上仍是很窮的階段,可是不論什麼階層的女士也會穿長衫有手袋,配一件長外套。我很記得當時的私立教院、私立小學、中學的老師薪水都是很低的,但她們都穿很企理的長衫,有時她們來探我們,都會拿著糖呀拿罐餅呀包著送給我們家,雖然有時你知道這些禮品都會輪流轉的,我們收了又不會拆,然後到別人家又送了給別個,最後這盒糖原來又回到你家。那種禮節在當時是有的。」是世界愈來愈CASUAL之故?「這世界是愈來愈……好像比我年長的人都會說你們50年代已經很CAsuAL,事實是整個世界都在一路變,西方在舊時也是講究穿很多層次的衣服還要拿一把傘……你要我選擇我也會根據自己成長的環境狀況來定,所以如果你規定我要講究鬍鬚要怎樣留、要穿怎樣的靴子等等猶如亂世佳人那般的衣裝,我想我係頂唔順的了。」

說到本來的訪問重心,鄧小宇微頓半秒便說:「我不認為我們應該時常言說優雅,這該是自然而生的,不是你想有就有,可能你以為有但其實無,以為無但原來你已經有,不要被這些名詞所限制。閱讀跟其他生活模式一樣,都是自己有緣遇到,覺得值得便去讀。我更相信每個人在生活之中會被個人的價值觀影響繼而篩掉一些不適合自己的東西,所以我不希望宣揚什麼是優雅的閱讀,而是每個人也該隨心性所向而讀,冥冥中你的學養會替你揀選很多東西出來。」可以談下去的是,這世界其實如今連閱讀都懶了。「我也覺得很困擾,每天被FACEBOOK弄得很忙,一睡醒就習慣要看一看,但我已經選擇了不是全個世界十億人的FACEBOOK都要看的了,有時甚至LIKE過後又受不住便經已UNLIKE,但都足夠叫我非常辛苦,疲倦轟炸。但你關掉了它又好像錯失了什麼,所以你便要忍受它一些來獲得其他。」

如果剛剛說到50年代的優雅是女士們無論怎樣都要講究禮節,來到手機世代,鄧小宇的港式優雅似乎就是提醒自己,世代更替也是要入鄉隨俗的,拜託寫WHATSAPP不要寫那麼長,寫幾句便要加個EMOJI,一件事要分三個WHATSAPP來寫,遷就一下這個年代。「但我們認識有個朋友寫的WHATSAPP好像長篇小說一樣嚇到你死,他以為自己已去了WHATSAPP一代,但MENTALITY根本沒有改變。每次我們一收到他的WHATSAPP便大件事了,點睇呀在電話內係咁SCROLL係咁SCROLL。」鄧小宇說要閱讀因而都難了,自己都少看了書,因為他也同時進入了電視世代。「年紀愈大愈發覺每天可用的時間愈少,很快就幾小時,現在又是電視的世代,畫面水準十分高,而電視劇你一投入便起碼是追十集八集,又得花上你很多時間。所以書本需要和很多東西來競爭,還有網上閱讀呢?實體書是較難去競爭。」

3.jpg愈簡單 就愈優雅

話雖如此,鄧小宇還是想說幾本書。「最近我買了一本陳錦棠(粵劇名伶)的傳記,我也不知為何自己會買,可能是我記得這個文武生的名字,重看他們的照片,看得出他們都是出身貧苦的人,吃了不少苦,但我看著他們的舊照,竟也有種優雅在其中。看著他那輩的梁醒波、白雪仙、唐滌生等人,舊照中不能說他們很優雅,但畢竟覺得是個美好世界。一張張照片看著他們去哪一間酒家飲宴,位位都穿得隆重講究,滲出他們的紅伶星味,讀著他們的演進史,看他們落鄉做戲、坐紅船,都是我不認識,但叫人著迷的畫面。但不知為何如今看著八和會館倒沒有這種感覺,猶如兩碼子事,不知是否同是那般道理:愈是朦朧好像一切都來得愈珍貴。」

還有馬家輝的《龍頭鳳尾》,已經讀畢很久,好奇在香港沒有很多人提這本書,但我覺得很好看,它是一本很港式的書,說灣仔以前的黑社會和警察之間洗黑錢、黑吃黑,是很市井的一本書,接觸到4︑50年代的地區文化 ── 差佬鬼佬黑社會酒吧女郎等等,是個很特殊似曾相識但我又不認識的社會。我ENJOY它更甚於黃碧雲的《列佬傳》,黃碧雲的文學性或許高一點,但馬家輝的生動叫我讀得很投入。再有一本是章詒和的《伸出蘭花指》,那又是另一個時空,我只讀了少許,還未知道好不好看,SO FAR來說文筆一般,未夠吸引,可能我年紀跟她差不多,但我SOMEHOW不覺得自己是和她同一輩的(笑)。可能是輩份的距離,我也不知道,可能要慢慢入戲吧,又或許那是另一種優雅,也就是地區不同而生出的不同文化。」鄧小宇也提到當年也有為《號外》撰稿的已故京劇名演員麒麟童 (周信芳) 的女兒周采茨,自小歷遍絡繹不絕的人前來拜訪,家中很有排場也很巴閉。「在這個環境中成長令她一生深明優雅的模式,如果學優雅跟她學就無死的了。她說的,你屋企乜都冇,都一定要有一樣嘢震到人。像我們家窮也是什麼都沒有,但有一套非常美麗的茶具,只要拿出來就會叫人很IMPRESSED,無論怎樣都要有一樣重心,但現在的香港人正就是握不到生活的重心,根本沒有一樣重頭嘢可以展示出來。」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