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號外STYLE > 號外STYLE > 藝文之味

藝文之味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為何魚子醬會比較高貴呢,只不過它產量較少而已,它不一定要比腸粉高貴。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未命名-1.jpg藝術文化中的深層味道是甚麼?

從味道中窺見各種藝術文化,又再從藝術文化中領略當中蘊含的味道。

飲食與藝文,兩者的結合,又是哪門子的創造事宜?

是次便由我們的嘉賓——音樂創作人/進念音樂總監/飲食作家于逸堯及被冠以「藝文界廚神」的文字工作者饒雙宜、與麥氏釀酒廠創辦人麥波,從味道出發,與我們一起尋找創作空間中的藝文之味。

開講主持:Nico Tang (N)、陳浩峰 (峰)、Ivan Wong (I)


開講嘉賓 : 于逸堯 (于)、饒雙宜 (宜)、麥波(波)

I:先想問問「藝文界廚神」,何以得此雅號?

宜:其實此名是假的!只不過我愛烹飪,常貼(所弄的菜式)照片上Instagram,常來我家吃飯的又多是藝文界的朋友…這稱號其實是某次被訪問後,那位記者替我改的。

I:滿意被這樣稱呼嗎?

宜:當然不滿意啦,很尷尬呀!我個bio只說自己是做文字工作,但最喜歡煮飯,我通常這樣形容自己。

I:在你過往出版社的文字編輯工作中,也接觸到不少味道與文字的創作,其實那是怎樣的一回事?

宜:每次編阿于(于逸堯)的稿時,都讓人很肚餓啊!阿于吃得很具內涵,看他的文字,會看到他除了食之外,還會研究背後的文化、知識及歷史等,是一個具深度的食評家。

I :查實阿于你在飲食文字上有何特別的創作方向呢?

于:可分兩方面講,其一是從實際角度說,編輯委託我寫稿時,我也會想如何寫出與別人不同的文章,從而可繼續讓我寫下去呢——那我便看看自己擅長甚麼而又可持續的做的,便發覺不如我去說說背後的故事,或那些食物/食材跟我們的生活習慣及文化有何關係,相信這些我能拿捏、懂得如何寫出來,很多前輩都是這樣寫,我年少時也看很多這樣的文章,但今天好像不太多人這樣寫了。若從純寫作心態出發的話,我覺得我一直寫的原因是,很多東西我都不懂,而我又真的想去求知…這便能讓我原本的興趣發展出來。

峰:有時和阿于一起去吃東西,都會吃些別人認為是「垃圾」(如看上去不太像樣的下欄食物)的東西,但很記得阿于說過他不會因食物的外表(賣相差)而認定那是好味與否。

于:當食材不作為一種食材時,它都是自然界其中一份子,是你在天地之間可以找到的東西,它們應是沒有好壞、高低、貴賤之分,為何魚子醬會比較高貴呢,只不過它產量較少而已,它不一定要比腸粉高貴。

I:雙宜可否說說近期你與奶茶兄弟合作的繪本食譜創作?

宜:有個朋友在恩平道開了家店,邀請我辦展覽,於是我搜索枯腸,因為食物是很難做一個展覽的…後來想通了,便策劃了一個名為「紙張上的滋味」的展覽,其實食物是轉眼便失去、留不低的東西,不像繪畫或攝影,所以留下的只有飲食文學,我便想,不如把它繪畫下來——奶茶兄弟是我合作開的作者,不如就找他們畫吧。辦完展覽後,我便嘗試用這個方法去教人煮飯。

I:記得進念也曾直接把飲食搬上舞台,創作過《我們的愛情喜劇是威士忌》一劇……。

宜:我覺得飲食跟劇場很夾,同樣都是轉眼即逝……。

recipe_5.jpg

pix 2--backdrop-02.jpg峰:聲音也可以做一些關於飲食聯想的事情呢?

于:能抽象地留住一個人某些moment的感覺呢,其實最好便是用味道和聲音——很多人都會有這個經驗,當你吃到一些味道時,會將你帶回某些時刻的某些感覺,音樂也是一樣。所以我們做這個《瞽師杜煥》的演出,實驗性較強,用了一位很重要南音藝術家杜煥的錄音,當我聽他那些(1970年代)錄音時,我(腦海中)會即時看到我幾歲時在中、上環走過的街道,因他當時便是在那一帶表演,聲音跟食物最類似就是在這裡。若要把它們(在創作上)放在一起呢?其實我們是很少直接把它們連結在一起的,正因為它們的用法都很接近…有趣的是,若你喜歡吃的話,便會呈現那些食物,若你喜歡建築呢,呈現的便可能是那些騎樓底、那些柱子等…看你抱著怎樣的視點,但無論視點是甚麼,那段音樂都能帶你回到那兒。藝術創作中我們用的力量很多時候都類似(創造美味),我們都希望用一個沒那麼直接及有效的方法,去讓我們的感覺或看法經過那東西(創作)去傳遞給人,希望別人(神化地說)能像跟我通靈般得到我的感覺。

 (本文只為精選節錄,完整節目將於號外網站http://w(ww.cityhowwhy.com.hk/ 中的Radio section播出)

 recipe_4.jpg

「文化開講呢啲」是從實體雜誌擴展開來的一個講壇概念,在這裡我們率先透過《號外》網站,定時發放語音式對談節目,首階段先找來香港最具代表性的實驗劇團——進念.二十面體合作,共同創作一系列藝文話題講談對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