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號外STYLE > 號外STYLE > 從草原到海洋 千夫長的文學牧場

從草原到海洋 千夫長的文學牧場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現在的人看手機的狀態,都是失魂的狀態,沒有靈性,所以我覺得不是好事。」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從90代開始,首次將港台的專欄模式帶入《羊城晚報》、《廣州現代畫報》、《週未畫報》等媒體,豐富了中國報刊的閱讀性;2004年更創作出中國首部手機小說《城外》,成為每字身價最高的中國作家;兩年前,再將其長篇作品《紅馬》改編成有聲小說,在FM頻道每天播放……這位出生在內蒙古科爾沁旗的千夫長,雖然在80年代已移居廣州生活,但其游牧民族的天性並沒有因此而改變,多年來通過文學創作馳騁於中華大陸,並總是一馬當先地革新中國文學的可能性。「在蒙古草原,我們吃羊。到了南方海邊,我們吃魚。魚加羊就是鮮,我們都喜歡新鮮的東西。」

1.jpg

喜愛嚐鮮,往往是因為好奇,而好奇,從來都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最大力量。而對於眼前這位蒙古作家來說,如果不是好奇,當年便不會棄商從文,走進文學世界的大觀園,並不斷拉闊大家對文學的想像。尤其是十多年前推出的手機小說《城外》,幾乎震驚了整個中國文壇。「當時手機才開始普及,功能也愈來愈多,我也發現身邊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在收發短訊,於是我便想到可不可能利用這個媒體來發佈小說。但一開始寫就發現難度很高,因為當時一條短,包括標點符號在內,最多只能寫70字,要將我之前寫的長篇小說如《紅馬》、《長調》或《草原記》濃縮進去,基本上是辦不到的。」

於是他便決定寫一個全新的故事,並參考了海明威精簡的用字風格,花了3年時間才完成了一共由60條短訊、只有4000多字組成的《城外》。他這樣形容箇中的分別:「它們是兩種寫法,兩個創作模式。寫長篇小說,以魚為例,先是畫了魚骨的素描,有了結構,然後就會長肉和靈性。全部漂漂亮亮,就像上帝做人,再吹一口氣,這是一個過程。寫手機小說,剛好相反,我先想像它就是一條魚,再把肉、魚拿掉。剩一個骨架,是結構式的。但這不是枯骨,是有靈氣的,有另一種活法。各有魅力,各有興奮點,但完全不同。」

但剛完成的時候,千夫長雖然知道這部《城外》已具備長篇小說的7大元素,包括情緒、敘事、衝突、結構、人物、語言等等,可是仍未能確定這算不算小說,所以便拿了給他的好友,中山大學的教授謝有順看。「他當時是《南方都市報》的副刊主編,他看後馬上就認定這是一種新的文學形式,並在報刊上報導,很快就受更多傳媒關注。」《城外》發佈後,中華電信就以18萬人民幣買下了版權,再以18元的訂費推廣給用戶,費用會在每月的電話費裡扣除,結果頭一個星期便有超過80萬人訂閱,「一星期他們就賺了2000萬了。」後來這部手機小說又變回實體書出版,在中台兩地的銷情也相當理想,「有記者幫我算過,這4000多字就帶給了我50多萬的收入。此後,他們都說我是每字身價最高的中國作家。哈哈。」

其實隨著記載文字的媒介不斷改變,由古代的鐘鼎,到竹簡、紙張,再到今天的電腦和電話,文學,以至文字本身的書寫樣式都在改變,所以無論是所謂的手機小說,或是短訊文學,都是屬於這個時代,應運而生的文化產物。然而,在《城外》的續集《城內》推出了以後,今天各種類型的手機小說都已經遍地開花,但這位領頭人反而沒有再寫了,他笑著解釋:「蒙古人講一馬當先,我算是喝了頭啖湯。而跑在俊馬後面的都是獵狗,我們只想當俊馬,所以我要做的事情做完了。」實際的原因,是他始終覺得最能引導人們重返心靈信仰的藝術創作,始終是傳統文學。

「當初我做手機小說是因為好奇,但作為作家,某程度上我是反科學的。我覺得科技發展得太快,人自然而有的靈性就會喪失掉。而現在,手機從3G進化到智能,短訊進化到微訊,我們的幸福生活都進到手機裡去,它已成為了我們的電子器官,繼而引來一個淺閱讀時代,我們看東西,不用思考了,也把我們的想像空間都搞模糊了。現在的人看手機的狀態,都是失魂的狀態,沒有靈性,所以我覺得不是好事。」所以,現在他又回到了他的文學草原,再繼續他的長篇小說創作。而在這個牧場上,有馬、有羊,多了一個手機小說,就只不過是多了一個羊羣而已。

2.jpg

最後我問千夫長,在南方生活了廿夕年,可有北方草原的鄉愁?他這樣說:「我始終是在草原上長大的人,那裡注定會被我懷念。記得讀中學時我還未見過電燈;下大雪時,把窗打開,就有小鳥飛進來。這一切都是美好的,每吸一口空氣都是甜的。但草原文化和海洋文化其實很相似,因為兩者都是很潦闊的,而且海洋更加包容和多元,所以我很適應在南方生活。可是我們從來不會談『根』的問題,

例如很多人都說香港是個孤島,要急著找根。但其實什麼叫文化的根?你要找歸屬感,才會去找根。可是香港的根和中原文化有沒有關係?跟後來的海外文化有什麼關係?我認為關係都不大。香港文化是自己長出來的,她的根就在地上,就在每個家族每個祖先裡面,香港文化的根就在文化本身。文化有時不是大樹,不需要找根。文化有時是樹藤,看的是它攀延到什麼上、藤有多高、看週邊的花和樹葉、看它的現象。」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