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聽到連綿不斷的水滴聲,然後黑色畫面的中央有一個白色格仔不停閃動。接著鼓聲有節奏地響起,白色格仔逐漸放大,可以看見裡面有什麼東西在跳躍著。突然傳來一聲銅鈸吒響,正在打鼓的ANTON 隨即出現在眼前;鏡頭繼續跳轉,工廠式的倉庫,舖滿電線的地板,嵌在牆身的管道有蒸氣噴射而出;鼓手忘我地揮舞鼓棍,鼓聲愈趨激烈,最後室內降下大雨,夾雜鼓聲水花四濺,一人一鼓的表演進入最高潮⋯⋯這便是「PROJECT KEEP PUSHING」,由黃飛鵬導演的作為序章EP1的《 滅曲》。整個項目都是以鼓手ANTON 為主角,將會拍攝共6 首本地樂隊TFVSJS 的作品,《滅曲》之外其餘5 個EP,分別由方曉丹(DAN)、葉文希、陳安瑤、盧鎮業(小野)、陳巧真、徐智彥、黃進執導,加上負責拍攝MAKING OF 的姚加睿,總共動員了8 位年輕導演。但拍出來的影片不算MV,也不只是DRUM COVER,飛鵬形容,這是一次難以名狀的視聽探索。
影音視聽實驗
由上個月開始,「PROJECT KEEP PUSHING」的POSTS 便持續在臉書上洗版。他們的計劃是每個星期UPLOAD 一個新EP,但連同TRAILER、MAKING OF、傳媒訪問等,幾乎每日都有新發現。本地的音樂和電影創作圈裡,很久未有這麼熱鬧過。「大概一年前,我在音樂創作上感到有點迷惘,便想找些很純粹的事來做,希望可以尋回當初打鼓的力量和快樂。於是便問黃進有沒興趣一齊玩。」作為項目的始作俑者ANTON說,最初的概念是想挑戰平時做演唱會的方法,「演一首歌是簡單的,但如果要一次過表演30 首,而且每一首都演得出色,就相當困難。和阿進商議後,便決定每天拍10首歌,全部都要現場錄音,當作挑戰自己。但我們很快就發現,一次過拍10 首歌,首首歌個SETTING 都一樣,導演其實沒有空間可以發揮,於是我們便找更多人來一起度,然後一個拉一個,個個都有興趣有想法,最後就變成了這個大PROJECT 了。」
因為SHARE 同一個STUDIO,繼黃進之後,飛鵬應該是最早加入的導演。「最初加入時,我沒有想太多,只覺得這個PROJECT 聽起來有難度,但又覺得幾有趣,不妨一試。當中最難的地方,就是要現場錄音,雖然平時拍戲都會收音,但當變成了鼓聲,原來需要SET 十幾支咪才可以錄到比較理想的效果。而且在現場SET 鼓SET 咪,閒閒地都要SET 幾個鐘,比想像中複雜很多。拍完以後,我又發現基本上沒有鏡頭可以剪掉,因為這次的影片充滿韻律性,而我平時拍的電影相對上節奏比較慢,無論是長鏡頭或是短鏡頭,以至是敘事的方式都較慢,跟這次的快速剪接很不同。所以現在回想起來,當初的確有點太小看這個PROJECT 了。」
對於飛鵬來說,這次選擇用不是自己風格的方法來拍,其實是刻意的,因為他將這個項目視為對自己的一次挑戰,讓自己處於一個不安穩的狀態,以訓練自己去思考和做一些以往沒做過的事和沒用過的方法。「我相信,在影像敘事方式上,應該有另一種有別於荷李活式的官感剌激,我想通過這個機會來試一下。或者我的確是在花很多力氣,去做一樣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但難得地,這次的工作人員,美術、攝影、燈光組,都有一種『不如試吓新嘢』的想法。所以有時明知道有些鏡頭要花幾倍時間才做到,但我們仍然堅持去做,最後才促成了這次跟平時完全不一樣的作品。」
跨類型的集體創作
至於為EP 2《SHRINE OF OUR DESPAIR》執導的DAN,是黃進和飛鵬在城市大學CREATIVE MEDIA 讀書時的師兄,一直從事演唱會及劇場方面的視覺效果製作及錄像設計,對於在特定的空間場合裡展現自己的視覺語言,可以說早已掌握了豐富的經驗。這次則是想透個這個PROJECT 將他在SPIRITUAL 方面的體會,以及對於人生的迷惘,直接以導演的身份用影像表達出來。「我之前都有拍過MV,但它們都是有歌詞、有人唱,我很想試吓拍純音樂,而收到《SHRINE OF OUR DESPAIR》的時候,就覺得好似注定了一樣,因為它正是我關心的議題。這個歌名讓我聯想到薩滿教的儀式,於是我便想到需要一些舞蹈或肢體動作來表現。」
在《SHRINE OF OUR DESPAIR》我們可以見到DAN 做了一個裝置, 然後把DANCER 黃錠江和ANTON 安置在這個空間裡表演,舞者的身體與音樂的節奏,隨著裝置的升降而產生出互相拉扯和轉化的張力。「看電影和動畫,其實都是在看一個平面的螢幕,如何透過運用空間和配合燈光,將二維畫面擴張成一個三維感覺的體驗?這種融合的技巧,便是從THEATRE 當中學到的。又例如演唱會,我要將一個平面的空間變成一個SET,當中的音樂和燈光必須是同步的;而且除了要在影像方面下功夫,亦講求不同媒體之間的合作性。一般的影片,影像當然是主角,但在舞台上,影像只是其中一部份。你要運用自己的視覺技能去讓表演者發揮得最好,將整個STUDIO 提升到去另一個狀態。這些東西,我都有應用在這次的拍攝裡,希望打鼓的片段、DANCER 的部份,以及後期添加的影像效果,可以互相補足,找到平衡。」
飛鵬的《滅曲》以機械快速運作的剪接手法,展現出鼓聲澎湃明快的節奏感;DAN 的《SHRINE OF OUR DESPAIR》則結合了空間、舞蹈、音樂,呈現出精神宇宙多維空間的互相連結;EP 3 的導演葉文希,則將鼓變成一個角色,說了一個關於革命的故事;EP 4 的陳安瑤和盧鎮業,就把鼓聲放在少女便利店員的白日夢境之中;到截稿時還未出街,由陳巧真執導的EP 5,聽說成條片有一半時間是沒有音樂的;壓軸的黃進,就用很多支LED 燈,做了一個可以跟鼓聲互動的裝置⋯⋯難怪飛鵬會話:好難歸類呀!「最初阿進是說要拍MV 的,但我們幾個人討論起來,便發現它又好像不是MV,似乎又像短片?像陳巧真的EP,哪有MV 有一半是沒有音樂的?我和DAN 比較像在拍一個DRUM COVER,但我們又不能完整地把所有打鼓的部份都拍出來,因為剪接上會看不清楚,所以這樣又不能算是DRUM COVER 了。我們只能說,這個PROJECT 是想發掘音樂影像的可能性。」ANTON 補充:「我也想了很多不同的形容詞,或許最後用PROJECT VIDEO 來形容最恰當。對於我來說,它是一個藝術品,絕不止於MV 那麼簡單,因為通過這個PROJECT,我發現每個人的想法都很不同。在一個大前提下,創意把每一個人帶到不同的領域。6 個作品,便有6 種不同的追求和概念。這才是這個PROJECT 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反思網絡世代
勞師動眾,搞盡腦汁,辛辛苦苦拍完整個PROJECT,當然要公諸同好。而社交媒體平台,對於資源有限的他們來說,也是最理所當然的選擇。不過在這個短視頻當道的世代,平均5-6 分鐘一個EP 已經叫很長了,會不會擔心沒有觀眾願意看,或是只看頭幾秒就SKIP ?「當然會呀。但我們應該去遷就觀眾口味嗎?這個PROJECT 本來就不知道成果如何,大家都是放膽一試。所以,沒有人看怎樣辦?我們就當拍給自己看呀。這次拍攝,我們都想重新去感受完全沒有顧慮的創作心態,這不需要很多人去認同或喜歡。當你做一件自己喜歡的事情,你就會慢慢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即使這件事只有一個觀眾,甚至只有自己,亦不應抹殺它的生存價值。在影像工業這一行裡,以至在這個城市裡,能夠真正喜歡自己的工作是不容易的。所以這次在音樂或影像上的嘗試,大家都堅守一個信念,就是要『自己要喜歡』才去做。這才是一個健康的創作心態。儘管這些作品未必是大家容易受落的,但如果可以給一點耐性,完整地聽一次,相信它會帶給你不一樣的體驗。」
ANTON 說:「平時返工可能你已經是在做一些你不太喜歡的事,那為什麼收工了還要去猜想別人的想法呢?這是我們組成TFVSJS 的原因之一,也和這個PROJECT 的概念相似。而且不只我們幾個,所有有份參與這個PROJECT 的幕後工作人員,都付出了很多努力。他們都不介意自己沒有被人看到,觀眾也不會知道他們其實都很厲害,而作為鼓手,我集集都有出場,那麼我憑什麼去怨沒人看呢?」DAN 補充:「我認為這不只是影片的長短問題,而是大家都習慣了一些容易消化的娛樂,這些娛樂基本上都沒有營養,很多只係得啖笑。但這沒有對或錯,只是時代是這樣。我自己也很喜歡看MEMES,速食的娛樂受歡迎其實沒有問題,只要它不是唯一。」
如果講快,即使是只有幾秒的短視頻都仍然要花你幾秒,幾位創作人都覺得,社交媒體再發展下去,影像其實有可能會被淘汰的,到時主宰資訊的將會是內容農場,因為它只要一張圖,一個標題,便可以盛載資訊。於是乎,問題又回到這個「PROJECT KEEPPUSHING」的初衷:為什麼要創作?一來是為了自己開心,而更重要的便是想擴闊大家的想像,不要太輕易地被這個時代這個社會操控,尤其是在香港這個限制多多的地方。
飛鵬說:「一個喜歡打鼓的人,在香港狹小的居住空間裡,根本不能發展他的興趣。如果他是一個業餘鼓手,要長期維持個人喜好就更加困難。而這個的啟悟是,不要再自怨自艾了!我明白在香港做影像又辛苦又難集資,但又如何?我是不是要放棄?如果你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放棄,那你可以找一份容易點,可以安身立命的工作。相反,如果你想堅持,想為這個城市做點事。那就專心一點,去克服那些難題。這個PROJECT 會不會受香港大眾認知?大家看完會不會愛上打鼓?會不會愛上TFVSJS 的歌?這些根本超出我的控制範圍。倒不如你去控制你能力所及的事,專心做好手上的事情。」
DAN 說:「兩年前我也有迷惘的時候,如ANTON 所說,你想去下一個階段,卻不知要如何走下去,好像每一個方向都可行或不可行。這些都是迷惘,只要你不斷經歷,分辨出自己的喜好,慢慢就能走出一條路。而其實人一生就是不斷面對不同迷惘,工作的迷惘,時代的迷惘,但如果你能接受到迷惘會帶給你的智慧,到重遇同一個情況時,你會變得更加聰明或者懂得把傷害減到最低。」
飛鵬說:「我們的監製曾經說過,『PROJECT KEEP PUSHING』的名字改得好。PUSH 你去到哪裡?你不會知道。它有可能把你推落山,或者帶到另一個地方。我們都是邊走邊想,但不用把事情看得太死,當這個時代依然是一巴接一巴打落你塊臉到,你其實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回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