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號外 > 號外STYLE > 號外STYLE > 千年一問 鄭問的美學與哲學

千年一問 鄭問的美學與哲學

閱讀數 4

今日熱度 1

摘要︰ 〈千年一問 • 故宮鄭問大展〉
發表評論
文章評論
目前尚無評論,歡迎發表

2017年4月21日,鄭問老師過世的第二天,我對鄭老師的太太說,「鄭問必須進故宮」。過了一年又二個月,我們辦到了。在當時這個想法聽起來天馬行空,先不論「漫畫」這門藝術在世人的眼光裡是否足以進入一座國家級的美術館,鄭問已經將近二十年未有漫畫作品,年輕讀者未曾聽聞鄭問,老讀者急著問鄭問去了哪裡?雖然當時許多人印象中對鄭問十分陌生,但只就鄭問在藝術繪畫上的成就,我已經堅信鄭問絕對需要在故宮展出。我意想不到的是這段籌備期間內,又喚起了更多鄭問舊時讀者的熱情,在展覽前各領域的鼎力協助,故宮對於漫畫藝術的長遠而包容的眼光,讓漫畫進入故宮展出的漫長旅程順利得超乎預期。確認展期後,源於對鄭問作品的熱情,各界源源不絕的幫助也令我受寵若驚,無論是各界原子彈級的人物,或是在店內張貼海報幫忙宣傳的店家;甚至是每一位曾經和我聯絡過,告訴我他曾經因鄭問的作品而撼動的讀者,〈千年一問 • 故宮鄭問大展〉在短短的時間內又成為了全民的展覽。

圖1.jpg

策展期間我與團隊重新整理了鄭問三十年的作品,漫畫手稿、手寫劇本、彩稿、雕塑等等,除了策展人的角度之外,也作為鄭問老師的助手、學生,一個漫畫從業人員的身份,回溯了鄭問為藝術創作的一生,無論我以為自己對鄭問的作品有多麼熟悉了,重新細讀一一梳理仍舊動人,時而心跳加速,時而熱淚盈眶。鄭問的作品如同打造了一個永恆而瞬間的美,招喚回這三十年間的所有讀者,身為人的有限之身終將消逝,但藝術的影響力卻往往在畫家過世後,更無邊無際地繼續燃燒。或許能先不論鄭問以廣受世人肯定的畫技談起,以展區的〈哲學鄭問〉、〈遊戲鄭問〉為例談談鄭問的哲學與美學。


美學鄭問

-《鐵血三國志》

鄭問是極罕見能在一張圖裡面包含漫畫、插畫、設計、藝術的畫家,而且每一個單項都可抽離並揚名立萬。

雖然大家對鄭問印象最深的是驚人的畫工,但或許設計才是他對這個世界影響最深最遠的事情,從《阿鼻劍》開始,開啟了中國元素的開創性運用,至今在漫畫、插畫、遊戲美術、電影電視等方面,鄭問風格無所不在。

始皇.jpg

台灣在華人遊戲圈起步最早,到現在中國大陸的市場蓬勃百家爭鳴,箇中高手固然多,但「鄭問」仍是整個華人遊戲美術圈對外唯一能叫出名字的品牌,最主要原因當然是他在漫畫插畫界所建立的如神的地位。甚至一直到現在,將中國元素轉化運用得最為華美壯麗的,充滿了力量感與美感,這種華麗中國風真是他的拿手菜,依然是無人出其右的鄭問。單就把青銅器運用在盔甲上、將宮殿屋簷做為服裝風格等的設計創新技法,影響了其後大部份中國風遊戲,就是一個證明。

所以從台灣遊戲的興盛期,到中國大陸遊戲市場崛起的這段時光,鄭問在中國大陸的降臨猶如創世紀中,創造天地、分開日夜的上帝,當時非常多人寫信至北京華義,希望不支薪能到鄭問手下工作。鄭問生命的最後十幾年,都在中國大陸擔任遊戲總監製作人的工作。從2004年開始,出任北京華義藝術總監,2008年到金山集團擔任首席藝術總監,成為「三國工作室」總經理和《鐵血三國志》製作人,也就是只靠設計及規劃能力賺錢。就這樣,鄭問在一瞬間就放棄了他揚名立萬驚世駭俗的畫工,放下如神般的權杖,不僅引發眾人的疑惑,也因不再有漫畫作品,致使較年輕的讀者不再熟悉鄭問。

圖3.jpg

至今非常多中國大陸的遊戲美術人都稱「三國工作室」是中國近代遊戲美術的搖籃,一代傳一代的是鄭問的理念。鄭問辭世時,從很多中國大陸的遊戲從業人員寫的紀念文章就可看出,鄭問的遊戲美學正一代一代影響著沒有見過他的人,就像蘇東坡、李白,雖然我們不記得當時的皇帝是誰,但卻記得創造了文化的人。


哲學鄭問

-《深邃美麗的亞細亞》

相較過往作品主題皆為中國古代故事,1993年鄭問首部自創的漫畫故事《深邃美麗的亞細亞》問世發行。故事主題轉為現代奇幻,是鄭問罕有的類型作品,主角的超能力居然是負面能量──倒楣,大概也是世上少見的題材。此外,畫技的改變是另一項自我變革。之前鄭問像是以強橫霸道的畫功揮灑自如,如呼吸般的畫圖,或是像他自己形容的「邊唱歌邊畫圖」。到了《深邃美麗的亞細亞》,為了襯托故事的奇幻劇情,鄭問希望同時也能實驗出全新的奇幻畫技,包括運用的目眩神迷的壓克力顏料、厚彩西畫技法。

圖5.jpg 的副本.jpg

除了畫技外,《深邃美麗的亞細亞》當中的故事哲學也是鄭問以現代亞洲為題材所自創的奇幻故事。故事中各式各樣的「王」,懷抱對生命不同的理解與夢想,卻被環境阻礙而各自苦思追尋。鄭問在敘事中置入他對現實的觀察與生活體驗,透過各種角色類型表現他對人性的思索與省思。如宗教論及人性的有限性和幽暗面,七個王代表七種人性,而七個王之間的戰鬥,亦是一個人的七種人性之間的戰鬥。

如同佛洛伊德提出的三重人格學說理論(TRIPARTITE THEORY OFPERSONALITY),代表本能慾望衝動的「本我」與社會文化道德約束下的「超我」,兩者相互拉扯調節下產生出「自我」,若這三種狀態能平衡,人的自我則能順利的在現實世界中生存;若無法協調,在「自我」的失衡下極有可能產生精神疾病。

《深邃美麗的亞細亞》將這三種人格型態表現得更為糾葛複雜,例如追求理想與秩序的理想王,看似代表「超我」,但理想王的執著卻更接近於與生俱來的「本我」特質。在學說中,男性「超我」的形成來自於對父親形象的認同,而理想王一生都在反抗自己的父親南魔天,南魔天對於宗族延續的執著又像是「本我」的另一種面相。

圖7.jpg

總結 ── 千年一問鄭問派

1983年9月4日出刊的《時報周刊》第288期開始連載鄭問的《戰士黑豹》,這是臺灣經過二十年漫畫大審查之後的一片荒漠中,所出現第一篇由臺灣人畫的連載連環漫畫,猶如閃電照亮了此後,鄭問開始了像他漫畫中角色一般奮戰的一生。

在〈千年一問 • 鄭問故宮大展〉中,讀者不難看到鄭問這三十年來繪畫路上驚心動魄的創新與革命, 他放棄《最後的決鬥》中習慣的水彩廣告顏料、放棄《阿鼻劍》行雲流水的沾水筆筆法、放棄《刺客列傳》革新的彩墨漫畫、放棄《深邃美麗的亞細亞》中目眩神迷的的壓克力顏料,在《萬歲》中改為電腦繪圖,這些都在每一時期與時期間、一夕之間發生。

呂蒙2.jpg

這些變化讓我們難以用單一的風格流派定義鄭問,鄭問進入故宮展出,可能是故宮對未來漫畫開啟的先知之路。 也許兩百年以後,鄭問的藝術定位才會完成。等他漫畫家的身份消失,或是那個世界已經沒有漫畫了;那時才會知道鄭問融合水墨的寫意、工筆與潑墨,加上西畫的古典寫實與抽象、雕塑及解剖學的立體感,如野獸派的濃烈色彩碰撞,鄭問身上猶如一部東西方美術史。

鄭問的畫作還從未進入藝術評論,我們只能暫時稱之為「鄭問派」,2018年鄭問故宮大展不只是結果更是開端,我們將過去被視為次文化的漫畫帶進了國家級別的美術館,在漫畫的意義之外,我們更可以期待在兩百年後、四百年後,更多的理論學說與藝術家沿襲「鄭問派」的精神,綿延不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