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衫從種植棉花到生產和銷售,需耗用大量水電資源及人力物力,本來就是高污染產業;而現今社會生活環境富裕,加上快時尚當道,大大縮短了服裝壽命。香港每年產生超過10萬噸紡織廢料,紡織品的循環再造比率僅有3.4%的低水平(2016),其餘要不是堆填就是出口;原先的主要出口地中國內地,也自2017年起禁止紡織廢料入口,變相加劇堆填壓力。面對日益增加的廢棄成衣物料,加強回收再造勢在必行。
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HKRITA)一直致力於推動紡織業向永續發展轉型,於紡織品循環再造上取得重大突破,開發出全球首個一站式閉環服裝回收再造系統「舊衣新裳Garment-to-garment recycle system」(G2G),目前已投入運作,有望成為嶄新的循環經濟模式。
行業轉型之必要
50年代紡紗、60年代製衣,到70年代,香港是全球出口最多成衣的經濟體系,至90年代,工廠北移。雖然如此,香港公司擁有的紡織製衣廠和供應鏈,在全球的佔有率仍然很高,而國際品牌大部份都有辦公室在香港。」HKRITA的行政總裁葛儀文(EDWIN)說,G2G所在的南豐紗廠,正好見證了香港紡織工業由盛轉衰及轉型的過程。
HKRITA於2006年成立的時候,紡織業正轉向高增值發展,業界對此提出疑問:「香港再走下去的角色是什麼?做不成製衣,那是否要做品牌管理?供應鏈管理?確定了創科角色之後,那麼主題是什麼?」HKRITA在行內做了大型調查,得知業界及市場對可持續發展的訴求,「消費者開始關注企業社會責任,施加市場壓力,要求時裝品牌於其供應鏈中做好品牌管理。業內面對的迫切挑戰,已由單純的追求生產力及利潤,轉移至尋找長遠而制度化的解決方案,降低成衣業對環境的影響。」
台灣的紡織研發中心在70年代已成立,相比之下 ,香港起步顯然較遲,但如今已在永續創新科研的領域上,紡織品循環再造方面成果顯著。由創新科技署撥款、h&M Foundation支持的G2G,已於去年12月起在南豐紗廠營運,甫面世即引起國際時裝品牌及學界關注,極具商業發展潛力。「這是時裝產業的一大步,當我們擴大規模、並免費提供技術給供業界使用,將減少對自然資源的依賴,以適應不斷增長的全球人口。」H&M Foundation 創新主管Erik Bang對此充滿信心。
在地解決 面向公眾
G2G是全球首個已投入運作的閉環式服裝再造系統,即是整個舊衣再造的過程能於同一空間內完成,從消毒舊衣、移除硬配件,到將布料切成小塊,將纖維打開、混合、梳理、紡紗,最後編織成衣;舊衣變新裳一站式完成,兼全程無水處理。
EDWIN憶起2017年萌生G2G的概念時,只不過是他所畫的兩幅草圖,但當時他已決定把G2G定為零售項目,要求所有工序在細小的空間內完成,並且向公眾展示、給消費者直接參與,因為這樣是日後能否商業化之關鍵,「以往沒有可消費者直接連繫的環保項目,想知道消費者的反應如何,那不如造個玻璃箱,讓消費者看見並給予即時回應,我們便可以一邊做,一邊改進。」他表示大庭廣眾地做實驗,就能多點靈活,少點神秘感。
//全文刊登於 號外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