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的名字我一早知道。

早在YAHOO BLOG還盛行的年代,我和他,甚至進行過一次文字上的交流──嚴格來說只是一篇BLOG文的兩個留言,我先留言,他再覆我的留言。

交流內容不贅了,只能說,交流主題是一位藝名叫做「穗花」的日本演員。你可能知道她是誰,但也不排除不知道,但知不知道,無關宏旨。

總之他的回覆,讓我從此記住了「翁子光」這名字。

穗花早已在某個界別引退(亦沒有復出打算),並在2015年,宣佈用回真名「下村愛」;同一年,翁子光執導的《踏血尋梅》上映。當然,兩者不存在任何關係。

這齣《踏血尋梅》,奇案片類型,卻不像九十年代那些純粹獵奇奇案片,只看表面,反而嘗試穿透肉眼可見的血肉,鑽進兇手與死者的心。因為這齣不典型的奇案片,讓我認識了春夏這位演員,讓我看見白只在舞台劇以外的演出,也讓我們看見一個從未見過的城城。

這齣《踏血尋梅》,讓更多人真真正正認識翁子光。

不敢說很喜愛,但公映版和導演版我都有看。

Port_of_Call.jpg

真正喜愛是《風再起時》。一齣2017年開鏡,2018年拍完,卻要等到2023年才能夠正式上映的傳記片──九十年代初,大量傳記片湧現,透過一些曾經在民間口耳相傳但永遠得不到證實的傳奇(梟雄)人物故事,側寫一個逝去的年代,回看一個逝去的香港。

表面上,《風再起時》也是如此,但翁子光作為說故事的人,把四大探長(尤其是「磊樂」和「南江」)說成是歷史裡掙扎求存成功建立個人江山以外,同時重情的人;那段曾經被九十年代奇案片描寫成只由男性慾望主導的香港史,被翁子光注入了一份無名份的浪漫。

但《風再起時》令好多人憎好多人鬧,鬧的主要是剪接出了問題(但又沒有具體講明是怎樣出了問題),有人甚至很權威地動用一個HASHTAG揚言:「#其他所謂影評人讚風再起時除咗收咗錢我諗唔到其他理由」。

那天在《爸爸》優先場後遇上翁子光,忍不住跟他提起這件事,甚至有想過問他是不是真有其事,如果有,唔該俾錢我。

畢竟我讚過《風再起時》,讚過不只一次。

無論有幾多人讚過幾多次,《風再起時》的而且確令很多人抨擊翁子光,這批人,固然有睇過齣戲的,但也有一些根本連十分鐘也沒睇過。

s0YBBRbWcuL8srH0xCuGj7U03DOD06e-xjSCbMY0gmw.jpeg就在差不多同一時間,望見翁子光開拍新戲的報道,男主角是劉青雲(當年《新紮師兄》的杰佬FIT 佬,都先後成為他的男主角)。

原因不明,當日望見這段報道時,我戥他高興。

更戥他高興是看了完成品之後。

同樣以真實案件作藍本,當《踏血尋梅》把側重點放在案情,《爸爸》卻放在情──一個爸爸在失去老婆女兒後的悲情,以及對犯錯兒子的複雜感情;透過不按時序閃現的回憶,更讓我們看見這個爸爸曾經擁有的愛情和親情,過去的情愈濃,今日的痛愈痛。

即使仍然有剪接出問題之類的抨擊,但更多的,是讚美——如果該權威人士再作出「其他所謂影評人讚爸爸除咗收咗錢我諗唔到其他理由」之類的說法,今次這一筆,肯定天文數字。

goldenscenehk_466563613_18470045785034825_5569719698717522410_n.jpg今時今日香港電影市道是好是差我真的不知道,而只知道,翁子光能夠繼續專注地寫劇本拍電影,拍自己想拍的電影,同時拍出很多人讚美的電影,就已經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能一直做這件困難的事,是因為對電影有著一份困難的愛。

不過男人之家,要我兜口兜面讚翁子光我會怕醜,唯有用一篇文交代。

Text & illustration:月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