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人,曾經在我的想像裡,姓梁,名日朗。

時間回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尾,梁日朗有一份製衣廠的工,做一名組長,管好幾個車衣女工,其中一個是黃詩敏。

黃詩敏,應屆會考生,等放榜期間,去了製衣廠返暑期工。

在我的想像裡,她是瘋狂武俠迷,迷武俠劇,迷武俠小說,就連講說話都像俠女,有俠味道。

那時候沒有「文青」這稱號,要準確形容梁日朗,大概是文藝青年——他一直有在收工後抽時間寫小說,寫愛情文藝小說,並一直投稿到各大報章副刊,但一直被投籃。他不知是自己運氣差,抑或是自己根本寫得差。

直至有晚瞓覺發夢,夢見黃詩敏,黃詩敏勸他改寫武俠故事,因為武俠小說及武俠劇正在流行,勸說的同時,更提供具體建議。夢醒,梁日朗決定暫且放下兒女私情世界,改寫快意恩仇武林——結果,果然,小說成功被刊登,梁日朗以筆名「夜良月」正式出道。

無論是寫文藝愛情抑或武俠,黃詩敏都有被寫進去。

SORRY,上述一段寫得太長。梁日朗和黃詩敏,都是商台六十五周年台慶廣播劇《微涼之夏》其中一個單元裡的角色,是我還未開始寫完整劇本時已經想好了的角色,兼且早就單方面決定要由陳卓賢和SINNIE(吳倩怡)來演的角色——單方面決定,亦即一廂情願,根本未經上司同意,亦未知兩位願不願意飾演。

iancychan_504485137_18507854011032321_5525604087004814011_n.jpg不理了。基於度身訂造,寫他們這一段戲時,一直想著他和她的聲線。

好奇怪,由一開始已經覺得若由陳卓賢(把聲)來演繹一個七十年代文藝青年,效果會好特別——特別地好。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會有這麼一個想法?或判斷?我不知道,而只知道我就是極度渴望由陳卓賢去演梁日朗(以及由SINNIE去演黃詩敏)。

我亦不會知道,《久別重逢》導演梁禮彥是否也一樣,一早認定陳卓賢就是少年蘇昇華,而事實證明,在戲院看著陳卓賢在演繹少年版蘇昇華時,我會相信,這個人(在某個平行宇宙)就是蘇昇華,一個有點沉默有點寡言,放學後會自己一個匿埋彈琴彈結他作曲填詞的長洲少年。直至遇上夏文萱,他的心,打開了。

不會說陳卓賢是什麼天才演員,而只能說,梁禮彥把他的角色設定得好,而陳卓賢演來舒服,使人看得舒服。

iancychan_516252232_18513085246032321_3095849626430271052_n.jpg

就像他的歌那樣令人舒舒服服。

這樣說,不是指他專門創作和唱一些所謂療癒的歌,而是他的歌就算主題悲情,他的歌聲卻足以把悲情轉化,轉化成為一種只屬於陳卓賢的自然感性。一首〈仍在〉,就好啱用作梁日朗和黃詩敏某個感情段落的背景音樂。

會比較留意陳卓賢(及他的聲音),或許因為:他是唱作人。

iancychan_527993054_18518709508032321_8638261606756167626_n.jpg不是不重視只唱別人創作的歌手,一個用心兼有能力演繹人家創作的歌手絕對值得尊重,但我的確更重視更尊重唱作歌手,能夠把自己不同階段的心,化成一首首的歌,並親自演繹出來。這個過程,就是創造——梁日朗和少年蘇昇華其實都像陳卓賢,投入和享受這麼一個創造過程。

當然最愉快的是陳卓賢,他的創作,令前輩睇好他,同時因看見他正在迷失而不忍,不忍看著他浪費時間,於是把自己的獎暫時交給他保管,勉勵他。

被虛構出來的梁日朗到最後決定放棄,同樣被虛構出來的蘇昇華一度想過放棄;幸好,並非虛構而是作為實體存在的陳卓賢,沒有放棄。

結果,真的如前輩所預言般,他站在叱咤頒獎台。

iancychan_472741163_18478285456032321_725234916904437066_n.jpgText & illustration:月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