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上是枝裕和的《宛如阿修羅》,全劇七集,過去一星期像昔日家人開飯每晚坐定定開電視。
較早之前,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亦將2003年森田芳光執導的《宛如阿修羅》電影版帶上香港戲院。看畢感覺跟之前看完相米慎二的《搬家》4K修復版一樣:為什麼現在還要拍新電影?電影版的父親實在太有型,話不多但站出來就是有種風度,那種有型是他有幾多外遇都值得原諒。電視版的父親國村隼以前當黑社會大佬太深入民心,差不多用了三集才說服到自己他已經轉行。電影版深津繪里戴起粗框眼鏡太靚,她跟中村獅童太好笑太甜。電視版蒼井優在眼鏡娘方面起跑時有點落後,但日本第一可愛NERD專屬松田龍平又挽回不少分數,隨著劇情進展有愛情的蒼井優愈來愈靚,原來是留前鬥後做出反差。是枝裕和最耍家的狹窄空間偷窺式家庭群戲太精彩。一鏡過家人之間對白連珠互相交疊,一秒前還是極盡挖苦針鋒相對,一秒後就忘記前事變了無聊笑話,像貓一樣打完架後無過渡就依偎著彼此取暖,這是家人的愛恨交織。起初覺得電視版好像比不上電影版,但觀畢電視版,是枝裕和可以更盡情鋪陳那些無比動人細緻的生活細節。所以電視版跟電影版阿修羅都好看,比較也太無謂。
哪些生活細節無比動人細緻?當然是食物。鏡餅是阿修羅一個著名梗。原來日本新年後食鏡餅傳統,可以追溯到日本傳統神道教天照大神的三神器,過年鏡餅用來供奉神明,過年後又敲碎來吃。劇/戲中家人當它脆米餅炸來吃,口正在說什麼嚴肅大事,但伴隨的是一人一口咬炸鏡餅的清脆聲音。滑稽夾雜苦惱,這還不是家庭?成家女人在陽光下醃白菜又是動人家族風景:一班女人圍住七嘴八舌,家人中永遠有人實幹有人幫倒忙。但沒有純粹插嘴搞氣氛的家人,醃白菜就只有咸味沒有甜味。電視版三妹蒼井優跟她的傻探老公松田龍平回到老家照顧爸爸,吃的是關東煮薯仔燉牛肉⋯⋯都是溫馨的住家飯,更是煮飯新手最愛的「一鑊熟」。同一個鏡頭下接是代表大家姐宮澤理惠的壽喜燒:一個情傾慾滴的中年女人,肉香酒香醬油在熱鍋上吱吱作響,她偷夫都要偷個餐廳老闆,真正飲食男女。
《宛如阿修羅》是七十年代故事,不知道日本人還會否一起炸鏡餅醃白菜搓飯團,但起碼認識的日本朋友過年都有打年糕。 阿修羅中的食物已經升格成家族回憶、風景與傳統。對於保存這些傳統,我們真的乏善足陳。回憶自己童年,原來都很阿修羅,很多素材可以供是枝裕和拍。端午節,老媽子不知從哪找來一個方形食油大鐵罐(即是你今日在茶餐廳會見到的那些工業用油罐),用來煲糭。一包幾十個,大鐵罐直接放上火水爐上面燒。今日回想這個SETTING 都驚心動魄,可能當時有不少家庭因為煮糭將家變火海!包幾十個當然吃不下,而是拿來派街坊。但最妙是屋村內每一個師奶都在做相同的事,你派給人人又派給你,變成零和遊戲,屋企派極仍然是有幾十隻糭。家裡是食糭加糖派,滲滿五香粉肥豬肉糭多多都吃得下,但到今日仍然不能理解為何要有鹼水糭。(兒時覺得鹼水糭是番梘製,本來深感自己智力不足一百有點自卑, 但知道太太兒時以為雞尾包真的有雞尾後,自信又回來了。)
去到新年,家裡都有莫名其妙但令人非常懷念的菜色:就是兩條咸魚鋪在兩條新鮮魚上面蒸,兩條鋪面咸魚會為下面兩條鮮魚提供咸魚香,咸魚還會循環再用,最SUSTAINABLE的環保菜。無人提過這道菜叫什麼,我就根據物理結構稱之為「墊屍底」⋯⋯還要在新年說。能夠活到今日,家人真包容又放縱。上網查資料,有鋪少少咸魚碎在面蒸鮮魚,都是叫「生死戀」。多了淒美,同樣大吉利是。
去到太太娘家吃飯,驚見外父大人拿了一碟魚狀物體出來,魚有頭有尾,但中間似煎魚鬆⋯⋯原來這是釀鯪魚!釀鯪魚是用無比的愛方可製成,將多骨到叫人流淚但無比鮮甜的鯪魚打打打打打打,打至魚骨盡碎魚肉起膠再拿來煎。相傳是著名孝子菜,讓年老雙親可以無慮啖啖肉吃鯪魚。但記起席間所有人都是吃大大塊炸豬扒,外父這麼多女兒都不領情,只得我可憐天下父母心,差不多將整條釀鯪魚塞入肚。外父已經仙遊,他不用再打鯪魚打到抽筋。現在去太太娘家吃飯,都是印尼姐姐負責煮。一個印尼女士去到沙田大圍打工煮雞煲⋯⋯吃的時候有衝動問她懂不懂得弄JOLLIBEE⋯⋯
現在香港的新年菜都被奇怪的文化入侵,我又不是圍村人皇帝又無走難不知何解我要吃盆菜,用一大臉盆「一鑊熟」,本來年菜要吃上名貴,現在就巨型車仔麵撈亂。還有甚麼「撈起」,將所有伴碟的配菜突然妹仔變大婆。除了酒樓覺得這些菜式成本最低毛利最高,所以將之MARKETING洗大家腦之外,想不到新年會想吃「撈起」的理由。美食跟文化都消逝,劣食接踵而來。
Text: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