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搖滾詩人:未知的傳奇》(A COMPLETE UNKNOWN)改編自BOB DYLAN六十年代的一段音樂旅程,由他出道無人知曉到成名,一代音樂傳奇誕生了。電影的高潮寫他在1965 年NEWPORT FOLK FESTIVAL民謠音樂節裡決定插電(GOES ELECTRIC)演出,惹起極大波瀾。導演JAMES MANGOLD是老樂迷,他早在二十年前把JOHNNY CASH的生平拍成電影《弦途有你》(WALK THE LINE),也以六十年代為背景。
雖然電影在奧斯卡沒有斬獲,但《搖滾詩人:未知的傳奇》普遍獲得不錯評價。當然,DYLAN一生太豐富,六十年代世界也太多紛亂,電影不可能一一盡錄。戲中覆蓋1961至1965年,由DYLAN去見偶像WOODY GUTHRIE開始,認識女友SUZE ROTOLO,到搭上民謠女神JOAN BAEZ,真實的音樂人一個個出現,都只是表層。JAMES MANGOLD要寫的是DYLAN音樂生涯裡最重要的的一段歷史:「插電」,音樂史上稱為DYLAN GOES ELECTRIC,電影開拍時暫名就叫《GOING ELECTRIC》。事件見證了DYLAN放下民謠,轉玩搖滾。在這之前,民謠與搖滾樂迷是楚河漢界,互不相干,就在這次音樂會後,DYLAN推出了《HIGHWAY 61 REVISITED》專輯,音樂界也可以說正式進入了搖滾的黃金年代了。
若果你問DYLAN迷怎麼看《搖滾詩人:未知的傳奇》,怎麼看DYLAN要插電,一百個DYLAN迷有一百個答案。但電影大概結合了JAMES MANGOLD及編劇之一ELIJAH WALD的看法。其實,電影的劇本就是根據WALD著作《DYLAN GOES ELECTRIC!》改編的。不能不提,DYLAN對電影的參與並不少。據演DYLAN的「甜茶」TIMOTHÉE CHALAMET說,導演寫好劇本後,與DYLAN見過好幾次面,最後大家坐下來進行圍讀,導演將整齣戲一字一句的讀出來,還解釋每場戲的拍法,而DYLAN則只唸自己(角色)的對白,導演聽了,一句句的寫下備註。整個圍讀過程完成後,DYLAN在劇本上簽了名,說了一句「GO WITH GOD」,去拍吧。
所以,看完電影,也許有人好奇電影拍些什麼,但熟悉他的,也許更想問,戲裡沒告訴你的又有什麼?
JAMES MANGOLD第一樣沒告訴你的,是DYLAN後來插電,其中一個重大影響,就來自THE BEATLES。1964年八月,各自在英美叱咤樂壇的兩個單位,首次在美國紐約的DELMONICO酒店見面。後來THE BEATLES成員在不同訪問中都承認,他們第一次接觸軟性毒品,吸的第一支大麻,就是DYLAN遞來的。而且當年THE BEATLES成名曲之一〈I WANT TO HOLD YOUR HAND〉中唱到「AND WHEN I TOUCH YOU I FEEL HAPPY INSIDE ..... I CAN’T HIDE, I CAN’T HIDE」,DYLAN一直聽錯了是I GET HIGH,以為碰到她手手,人就HIGH了。
DYLAN第一張專輯收錄大量翻唱民歌,因為唱片公司怕他的歌不賣,後來才華被認同,1963年推出了第二張專輯《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都由他親自創作,推出後造成不小轟動,1964年再推出《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名聲更響,儼然成為新一代文青偶像。在英國,THE BEATLES掀起所謂的「披頭狂熱」(BEATLEMANIA),後來再帶領一眾英國音樂人打到美國,史稱「英國入侵」(BRITISH INVASION)。PAUL MCCARTNEY記述,第一次與DYLAN對話時,他感到自己好像在一個螺旋形的通道上一直上升,「我感到自己:嗯,我快要找到人生的意義了,我把字寫了在一張紙上,然後跟隨團的音響技工說,你不要把它弄丟,因為我的人生意義就寫在這張紙上。」其實當時他已HIGH懵了,第二天助手把紙還給他,他才在上面看到自己寫了一行字:「總共有七個層次,去吧,人生的意義。」
一年之後,THE BEATLES推出《RUBBER SOUL》專輯,當DYLAN聽到其中一首〈NORWEGIAN WOOD(THIS BIRD HAS FLOWN)〉(即村上春樹稱《挪威的森林》),突然感到自己被偷了,他說過一名句:「這是什麼?這是我,(JOHN LENNON)在學我,這是我發明的。」DYLAN對THE BEATLES有莫大影響,尤其在歌詞上,本來樂隊還在追求排行榜第一,唱唱我想跟你拖手的,突然發現歌詞原來有這麼巨大的力量,它可以寫個人感受,也可以寫社會種種現象。
但對DYLAN來說,他決定插電,其實也深受對方影響。雖然在當時美國民謠界普遍只認同民謠,一個人抱著結他演出是最純最真的,他們瞧不起搖滾,普遍認為對方就是庸俗,大都只想快快搵錢,但DYLAN不一樣,他眼中看到THE BEATLES這四個小子,竟然無視音樂風格的界線,瀟灑到不得了。
往後的日子,DYLAN只與GEORGE HARRISON保持友好關係,在七十年代還有合作,也不知道是否因為這原因,電影中沒有出現THE BEATLES的影子。美國作家ANTHONY SCADUTO曾寫過一系列相當出名的DYLAN傳記,他曾憶述1963年有天他和眾人在開車,電台排行榜上頭十,竟然有八首都是THE BEATLES的。令DYLAN震驚的,不是歌的流行程度,而是他們演奏的方法,「其時沒有人的歌這麼玩的,他們用的和弦很狂,但用和聲令它們成立。如果音樂要這麼走,你只能跟別的音樂人合作,你必須與其他人一起夾歌,所以我開始想跟人合作了。」他說:「當時所有人都認為THE BEATLES只是流行樂隊,只是歷史上的過客,但在我眼中他們一定留得下來,我見到他們指出了音樂的方向。」他看到對方排拒特定的音樂風格,特立獨行,「外面有好多虛偽的人,說你不是玩民謠,就是玩搖滾,但我見到並不是這樣的。」
1963年,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馬丁路德金發表「I HAVE A DREAM」演說,由「一百年前,黑人仍未被解放」談到自己的大同夢想,將民運的氣氛推到高峰,同年十一月,總統約翰甘迺迪在電視直播上遇刺身亡,為美國人造成難以磨滅的創傷。越戰五十年代就開打,六十年代美國開始積極參戰,當死傷消息傳回美國,掀起陣陣反戰浪潮。民謠是六十年代社運的催化劑及傳播工具,歌手常出席社運現場,DYLAN當年的女友SUZE ROTOLO是一個全職社運人(她在種族平等組織工作),受著影響,DYLAN將觀察到社會現象化成歌曲,往往比所有同代人都快,他迅速走紅,被寄以重望。要知道,1963年他才廿二歲,已唱出了所有年輕人的心聲,自然被視為大眾偶像。JAMES MANGOLD的電影中,DYLAN演奏〈THE TIMES THEY ARE-A CHANGIN'〉,成了戲中他民歌時期高潮。歌曲的意思寫時代要變了,而人們你還不知道。歌詞寫的是社會/政治,但電影裡還暗示了DYLAN的轉變,他快厭倦被當成是先知,但大家都未察覺。
DYLAN對標籤很抗拒。大導演馬田史高西斯曾製作過一齣三個多小時,共分成三個章節的DYLAN紀錄片《NO DIRECTION HOME》,相當仔細地梳理他的音樂生涯。第二章拍他1966年到英國演出時,就說自己唱的都是抗議歌。要知道那是他已插電的年代。記者會上,記者問他:你不再唱抗議歌了?他否認,說:「什麼?我所有歌都是抗議歌。」唱抗議歌本來是一種反叛,但當你被捧自己上去的左派陣營有所期望,不能碰電結他/搖滾,他感到不安。2004年《六十分鐘時事雜誌》訪問DYLAN,其時他已有二十年沒接受過電視訪問,被問到曾被認為是先知、救世主,他說只想過成為貓王(ELVIS),被說成是先知他感到自己是假冒者(IMPOSTOR)。
民謠最初唱出反叛,但所謂的反抗/反叛背後是獨立精神,我行我素,本來不受拘束。多年之後,前女友SUZE ROTOLO說六十年代的受眾都期望DYLAN用同一態度同一語氣,一直寫出一樣的歌曲,「這很恐怖,那裡是個很窄的隧道,為何他要這樣做?」DYLAN後來回顧說:「我從來是個OUTSIDER,我寫東西也是個OUTSIDER,但他們要把我變成INSIDER。」
電影裡面寫他對感情有點渣,是個音樂/文學宅,時常不解溫柔,寫了這些人性弱點,還是太乾淨了,現實中要複雜很多。例如,戲裡面根本沒有出現藥物。
前面提到,THE BEATLES第一支大麻就是DYLAN親手遞上,THE BEATLES抽完大麻,又開始用LSD,1965至67年的披頭四完全進入了迷幻年代,JOHN LENNON甚至曾說樂隊有段日子用大麻當早餐。到了1973年,PAUL更因為在自己的蘇格蘭農場種大麻被拘捕。
DYLAN的用藥史就更複雜,他很早用大麻,在1966年他的隨團導演曾說,他一直服用安非他命。69年他曾在訪問中表示:「我巡演五年了,演出把我磨得快殆盡,我用藥,用很多東西,它們讓我可以繼續,你懂嗎?」
TODD HAYNES曾在2007 年拍《七人一個卜戴倫》(I'M NOT THERE),找了七人來演DYLAN,其中一幕是他在一桌子的藥前,高興地問:「這些是什麼藥啊?」畫外音曰:「安眠藥。」他說:「做夢者才要安眠藥,我不吃安眠藥的,我三十天沒睡過了。」DYLAN親口承認過,六十年代瘋狂巡演的期間,他是靠藥物來紓壓和支撐的。坊間一些理論認為,當初提供藥物給他的,是背後一些把他視作搖錢樹的人。
兩者加在一起,就會想到,因為想擺脫先知、救世主等稱號、民謠界的束縛,以及藥物的控制,他插電然後走上近乎「商業自殺」的路,「背棄」原先的歌迷,也言之成理了。
Text:何兆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