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聽到戲院結業的消息,自己都是幫凶之一:因為太少去戲院了, 回想近幾年進戲院,都是為了在大銀幕看數碼4K修復版。香港電影市道好像無望,JIMMY O. YANG的紅館SHOW卻賣到開巷。有人穿鑿附會說,現在香港電影都是慘戲為主,大部份內容沉重,不是喪親就少年自殺精神病貧窮無家可歸⋯⋯現實生活夠艱難啦,不要再入戲院貼錢買難受。
其實慘戲不是重點,而是現在我們的電影都像廣播劇或者新聞報道。
現代人只是不會去戲院坐定定個半鐘看戲,卻是無時無刻都在看片。無論你上廁所辦大事過馬路搭巴士在家拖地晾衫煮飯都好,目光遠離那部電話都好,1.5倍速都好,都無阻現代人那種墜落式「看」戲「看」劇。最誇張地把觀眾墜落程度推向懸崖邊的,是社交媒體上的短片。可能那些短片很多都是偷來的,上載的人不知是否大發慈悲想為它「增值」,總會配上煩到令人髮指的低智力旁白。例如影片中有人煎蛋,旁白就會又長又唚說:「你看!他正在煎蛋呢,那顆蛋看得人口水直流呀。」別小觀這些低智力旁白片。有一次坐的士,想通知司機早點下車,司機卻毫無反應頭也不回⋯⋯原來他可以一邊開車一面用
電話看大陸微短劇,還要戴了耳筒所以聽不到我們的話。慶幸自己可以從微短劇的士中全身而退,回家要還神。
作為一個普通觀眾,懷疑這一代影視創作人是否看了太多低智力旁白片,令到他們的作品不再用影像說話,要說話就交給對白,畫什麼公仔都要畫出腸。據說NETFLIX 高層要求編劇下筆時盡量寫得更簡單直白,角色在煎蛋時大概都要說對白:「你看!我正在煎蛋呢,那顆蛋是否令你口水直流呀。」觀眾又一起集體墜落。電影稍微弄些玄虛,你又說燒腦。只是你的腦太易燃吧。看得懂看不懂沒有關係,現在又不是考試。你自己有一個基於誤會得出來的結局,不是更好玩嗎?
其實這種影像語言的沒落,很多年前已經開始了。 以前在YOUTUBE 頻道「EVERY FRAME A PAINTING」中,有位動畫師跟剪接師很詳細地解釋電影怎樣透過形式、不同拍攝技巧去令觀眾驚艷,簡單講就是怎樣用影像傳遞訊息。他們有一集介紹英國電影人EDGAR WRIGHT,在現在電影拍攝手法都是千篇一律行禮如儀時,EDGAR WRIGHT仍然可以透過剪接鏡頭動作佈景跟音樂去製作出生猛有力影像凌厲的喜劇。 回頭看一看,這段片已經有十一年歷史超過1,150萬人看過(包括EDGAR WRIGHT本尊)。十多年前外國電影人已經詬病電影不再懂得用影像說話,墜落到今日電影電視直頭變成只聽對白即可的廣播劇。
其實解讀拍攝手法影像語言很好玩,看畢《葬送的芙莉蓮》後,到豆瓣看看人家有什麼感想。不說劇情,單單看大陸動漫迷去解讀一個一分多鐘動畫結尾曲MV,已經挖掘出無窮趣味。包括角色的德語名稱有什麼深層意義,那一個畫面呼應劇中劇情,裡面出現的花有什麼花語,那些花語又怎樣扣連角色的性格。他們行走方向表達了那些角色已經離世,表現「千年婆婆」芙莉蓮漫長的生命歷程與人類的對比⋯⋯不用一句旁白不用對白,背景就是MILET唱〈ANYTIME ANYWHERE〉。知道多一點之後,每次看畢動畫都不捨得按下搖控上那個「SKIP」,每次看那個只有一分半鐘的MV都會毛管直戙。回想起現在好多影視作品,就是不停特寫他們講對白,所有劇情都是由對白直接說出來⋯⋯還是上廁所辦大事過馬路搭巴士在家拖地晾衫煮飯好了。有內涵的影像令人毛管戙,矯揉造作的對白只會令人肉麻。
Text: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