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寶設計是先有石還是先有圖乃永恆的矛盾,現於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舉行的「筆脈珍傳:法國珠寶巧藝二百年(1770–1970)」展覽則開宗明義,是先有圖:回到二百多年前,當時已有專門的珠寶繪圖師,按比例繪製包涵寶石和鑲嵌的設計圖,方便各方工匠在製作珠寶的過程中按圖索驥。草圖作為珠寶傑作的起點,明明至關重要,卻絕少曝光人前,今個展覽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與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便攜手展出來自十九世紀各個珠寶世家的豐富圖稿,探索從靈感、草圖到珠寶的創意旅程。
二百年前的一筆,畫下了珠寶的創作脈絡。「筆脈珍傳」是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與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首次合作的展覽,由藝術歷史學家、策展人、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總監DR. FLORIAN KNOTHE(羅諾德)及藝術歷史學家兼L’ÉCOLE導師MATHILDE BERGERRONDOUIN共同策劃,今回不以珠寶為主,而是回到一切的起點:珠寶繪圖。這個意念早於一年半前萌生,DR. FLORIAN KNOTHE回想:「明明繪圖對於珠寶創作是如斯重要,但它們卻鮮少展出,連帶也少有研究,而L’ÉCOLE巴黎總校一直收藏著大量珠寶草圖,觸發我們深入探索這種繪圖工藝。」然而珠寶歷史源遠流長,該從哪個時期說起?他選擇聚焦1770年至1970年的二百年,皆因十八世紀中葉,巴黎逐步成為歐洲以至世界的時尚中心,當時宮廷文化盛行,珠寶商開始為皇室貴族特別訂製珠寶,一直去到二十世紀,各個珠寶品牌慢慢在巴黎紮根,PLACE VENDÔME更成為珠寶世界的地標,這兩個世紀正好見證了珠寶歷史進程。
珠寶由無到有,每一環都是工藝。早在二百多年前,已有珠寶繪圖師,與藝術家不同的是,他們按照1:1 的比例繪製珠寶,而且必須精確表現最終成品所用材料的顏色、光澤、紋理和密度等,非常嚴謹。而在當時,有些珠寶匠會邀請藝術家創作,便引來不少批評,例如珠寶商AUGUSTIN DUFLOS曾提出:「如今不少人將這些工作交給外行人,他們對珠寶製作的專業流程一竅不通,創作的設計與模型也往往漏洞百出。」可見繪製珠寶與別不同,是一項專業。今次展覽展出百幅珠寶繪圖及十三件珠寶作品,是這種專業工藝的最佳體現。當中包括了珠寶商兼玻璃大師RENÉ LALIQUE的作品,他經常從女性形象與大自然中取得靈感,親自繪畫珠寶草圖,而他的圖紙總帶一層泥土色,是他為了使顏料更上色、更突出而特別調製,之後則成了他的標誌色彩,展覽中便有一幅孔雀冠冕的設計圖,展現了他的新藝術運動美學。DR. FLORIAN KNOTHE便說:「RENÉ LALIQUE的繪畫和珠寶令人印象深刻,展示了他非一般的材質選擇和時尚風格,充滿藝術才華。怎會有人抗拒得了LALIQUE的珠寶呢!」
草圖是起點,珠寶是結果;這邊廂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展出珠寶草圖,那邊廂在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則同時舉辦延伸展覽,展出VAN CLEEF & ARPELS標誌性的ZIP NECKLACE。「我們想呈現從最初的草圖到最終的珠寶、意念轉化成現實的過程。紙面上看似簡單,實則蘊含各種技術的實驗、與專家的合作、精進不同工藝的複雜過程,而以ZIP NECKLACE這看似簡潔卻耗時十五年發展出來,且展現了精湛工藝的珠寶作為例子就最好不過。」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總經理OLIVIER SEGURA解說。在這裡,難得地展出了ZIPNECKLACE於1951年面世的設計圖,同時並置了這條標誌項鏈,塑造欣賞珠寶的全面視角。「這是難得一見的維度,讓我們由草圖到珠寶,看見製作珠寶的悠久傳統,以至專業知識的傳承。」DR. FLORIAN KNOTHE總結:「THIS IS ABSOLUTELY ART!」
「筆脈珍傳:法國珠寶巧藝二百年(1770–1970)」展覽
日期:即日至10月5日
地點: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香港薄扶林般咸道90號馮平山樓1樓及2樓)
延伸展覽
日期:即日至10月5日
地點: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亞太區分校(尖沙咀梳士巴利道18號 K11 MUSEA 5樓510A室)
Text:LK
Photo courtesy of L’ÉCOLE Asia Pacifi c, School of Jewelry Arts,
University Museum and Art Galler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