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一個壓縮的城市,不論是空間,還是時間。走過攤販滿佈的鬧市街頭,轉角便見大型簇新的購物商場。充滿煙火氣的屋苑住宅,與繁華喧鬧的工商業區咫尺共存。維港兩旁是勾勒出天際線的摩天大廈,北區卻仍保留著百年傳統的中式圍村⋯⋯
BUILDING作名詞也作動詞,各式建築既是具實用功能的結構空間,也建立了香港表面的視覺形象,並展現出蘊藏的歷史和文化脈絡。雜亂兼容,自由發展,才是豐富多樣的理想基石。
今期專題包羅不同風格的香港建築,把自然生成與規劃有序之間的新舊美醜共冶一爐,看的不只是外在的美學,還有內裡的價值。一方面,建築師BOB PANG(IG@BOBPANG725)、「香港遺美」主理人林曉敏(IG@HKREMINISCENCE)和得獎攝影師JEREMY CHEUNG(IG@RAMBLER15)等,從不同角度捕捉他們眼中的特色景觀;另一方面,我們介紹幾位中外攝影師,看他們如何透過獨特的建築影像,記錄這個城市的變遷。
↑
中環
作為香港的商業與文化核心,中環是一個分秒必爭的交
通樞紐,亦是一個新舊建築的大熔爐。在層層遞進的斜
坡地勢與過百年歷史的交織之中,人們每天在路面、天
橋、商場、酒店和摩天大廈間匆匆行走,營造出一幕幕
「一瞬一步一景」的都市風景。而在山頂俯瞰城市,又
是另一番風景。雖然攝影無法完整呈現每個人的中環故
事,卻能從高低遠近的建築地貌之中,刻畫出這𥚃獨有
的脈搏與氣息。
TEXT & PHOTO:JEREMY CHEUNG
↑
聖若瑟小學
位於灣仔摩理臣山的聖若瑟小學名人輩出,或許與粗獷
建築有關?它的建築外觀看似平平無奇,卻有不少具
觀賞性的細節。主要立面用上木紋板狀混凝土(WOOD
TEXTURED BOARD FORMED CONCRETE),所有不同
尺寸的牆身以相同寬度的木板營造,每個轉角均能接合
對齊,完美無瑕,可見建築師王澤生對理性設計的追求。
TEXT:BOB PANG
PHOTO:KEVIN MAK / 1KM STUDIO
↑
香港美利酒店
如果硬要為中環與金鐘劃一條邊界,也許THE MURRAY
會成為這條界線上的其中一幢地標。節果決明古樹每年
綻放的典雅,對面前中區政府合署東座(現為律政中心)
外牆的樸實,加上建築物本體純白而優美的拱廊,都為
這個稍稍遠離繁囂的角落,封存了好一個時代的雋永。
TEXT & PHOTO:JEREMY CHEUNG
↑
中央裁判司署
中央裁判司署自1841年啟用,直至1979年結役,是香
港最早成立的法庭,也是本港少數現存的新古典主義建
築之一;經翻新後近月起重新對外開放,由大館舉辦全
新常設文化古蹟展覽。圖為中央裁判司署的正立面,攝
於1979年1月9日。
PHOTO COURTESY OF THE HONG KONG SAR
GOVERNMENT & TAI KWUN
↑
Henderson X Chubby Hearts
等待多年,中環的建築新寵THE HENDERSON終於落
成。2024年在中環出現的公共藝術不少,曾經備受爭議
的「心心」遇上藍調外牆時,兩者的流線外型竟然頓然
間為方方正正的中環面貌添上一點視覺上的趣味。
TEXT & PHOTO:JEREMY CHEUNG
↑
不知名教堂
隱沒在獅子山中,是曾經存在的退修營地。七十年代,
九龍半島建造大量公共房屋,社區配套設施相繼出現,
宗教建築也不例外。退修營地原址曾是傳教士之家,後
重建成粗獷風格的建築,據說原址石砌的地基仍有保留
遺存。
TEXT:BOB PANG
PHOTO:KEVIN MAK / 1KM STUDIO
↑
怪獸大廈
怪獸大廈原來的名字已被遺忘了,一組共五座商住混合
形式的樓宇,曾命名為「百嘉新邨」,後來的海景、福
昌、海山、益昌、益發,聽起來像一家人的名字。這裡
單位稠密,走廊曲折,但仍可在天井觀天。建築物曾在
不少影視作品出現,除了變形金剛,或會找到滿島光的
身影。
TEXT & PHOTO: 林曉敏(香港遺美)
↑
彩虹邨
被譽為「香港最美屋邨」的彩虹邨於1962至1964年間
建成,樓齡超過六十年。政府於2024年底公佈了重建方
案,預計2028 年展開第一期計劃,2043年完成清拆,
2049年全部重建完成。儘管具體設計尚未定案,然而不
少人都期望能夠延續原有的夢幻氣息。
PHOTO:AVIS YANG / UNSPLASH
↑
勵德邨
1975至76年間落成的大坑勵德邨,由香港房協發展、
黃祖棠建築工程設計所設計。三幢八座當中,勵潔樓和
德全樓的外型以圓柱體設計,是全港首個也是唯一一個
圓筒形建築。
PHOTO:BIG DODZY / UNSPLASH
↑
怡和大廈
疫情過後香港再次開關,偶爾會看見巨大的郵輪在維多
利亞港航行。當甲板上的乘客遇上怡和大廈的獨特圓
窗,長焦鏡縮近了各自的距離,讓維港完美地消失於視
線之中。短暫逗留的過客VS長留於此的土地,讓我們反
思何謂旅、何謂居,這樣的流動亦碰撞出對城市的無限
想像。
TEXT & PHOTO:JEREMY CHEUNG
↑
湯若望宿舍
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的湯若望宿舍,可算是未被大幅
改動的粗獷建築之一。宿舍前的樓梯雙塔,用上石錘修
琢肋狀混凝土(BUSH-HAMMERED RIB CONCRETE)
作為完成面。經歷歲月後,建築與自然慢慢交合,湯若
望宿舍門前草地上的綠藤爬上樓梯雙塔,常春耐看。
TEXT:BOB PANG
PHOTO:KEVIN MAK / 1KM STUDIO
↑
東蓮覺苑
位於跑馬地的東蓮覺苑於1935年落成,集寺院、佛學社
和義學校於一身,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反映當時社會時
局,於2017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
PHOTO COURTESY OF TUNG LIN KOK YUEN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
香港故宮大樓由嚴迅奇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外觀概念源
自中國古代藝術文物的造型,並在空間上回應紫禁城建
築的「中軸線」概念。中庭天花的設計受到紫禁城屋頂
的琉璃瓦啟發,以充滿現代氣息的米金色鋁合金製作。
PHOTO COURTESY OF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
乾德樓
粉嶺龍躍頭的乾德樓,是建於清朝光緒年間的老房子,
巴色會教士訣別家鄉,來到山嶺之間傳揚福音,建造了
客家基督教村落。建築物除了用上中式花紋屋檐、檁條
和黏土磚牆,也有仿羅馬式拱門、鐵造煙囪、西式廊
柱,糅合中西風格。
TEXT & PHOTO:林曉敏(香港遺美)
↑
牟路思怡圖書館
香港中文大學的粗獷建築很有趣,它們因為要應對不同
的山勢而形成了很多「秘景」。走遍校園每個角落,崇基
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的「後巷」可說是風光明媚,估計
花點心思便能成為户外閱讀空間。細心留意,沿路均有
路燈,或者當年的建築師周啟謙也曾用心設計「後巷」,
卻慢慢被人遺忘。
TEXT:BOB PANG
PHOTO:KEVIN MAK / 1KM STUDIO
↑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
由法國COLDÉFY & ASSOCIÉS設計的HKDI校舍,以
隱喻創造力的「一張白紙」為主題,混凝土基座與通透
的玻璃營造出強烈的視覺對比,外部X字型鋼框圍繞地
面平台、四座教學大樓和空中平台,能減少空間內部的
柱子。
PHOTO COURTESY OF HKDI
↑
華富邨
高低錯落的華富邨,由廖本懷博士以雕刻方法設計,曲
尺樓宇讓更多人望見海,高低相嵌,成為了五萬人的居
所。設計無數房屋的他,比喻華富邨為他最疼愛的一個
孩子,坐飛機往返香港時,會在窗內一直凝視,直到消
失眼前。
TEXT & PHOTO:林曉敏(香港遺美)
↑
荷李活道
早在香港開埠初期1840年代已開闢的荷李活道,被英
國雜誌《TIME OUT》選為2024年「全球最型格街道」
第二名,近年每次經過都遇上大量尤其是來自韓國的遊
客。時而蜿蜒又稍微起伏的街道,多得半山自動扶手電
梯的存在,為遊人提供了免費的高架視覺。我喜歡這裡
的MAGIC HOUR,在冷暖色調交替下再塗上不確定的
LED 色,值得令人駐足觀賞。
TEXT & PHOTO:JEREMY CHEUNG
↑
倪匡故居
消逝中的一道鰂魚涌風景,有著謎樣樓梯的「瑞士
樓」,是一棟外牆寫著「章記樓宇,華僑稱譽」的奇異
建築。作家倪匡早年曾住過的這幢大廈,他靠著爬格
子,爬進了人生的第一個水泥匣子。聽說他常常坐在
窗前寫稿,樓下是英皇道的風景,舉目都是機會,寫
下無拘無束的文字。
TEXT & PHOTO:林曉敏(香港遺美)
Text:梁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