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E WAS NOT BUILT IN ONE DAY」,建築項目從概念到落地建成,動輒花上數年,甚至十多二十年的時間。一幀照片既能記錄建築在工程結束後的完美呈現,也是向眾人展示設計理念的傳播工具。

曾於OMA擔任建築師約十年的麥憬淮(KEVIN MAK;IG @KINGYMAK)近年轉換事業跑道,創辦攝影工作室1KM STUDIO,成為「捕捉建築靈魂」的建築攝影師,並為OMA、HERZOG & DE MEURON、ZAHA HADID、SNØHETTA、SOU FUJIMOTO、SO-IL及NERI & HU等國際級事務所拍攝建築作品。今次我們與他從攝影角度細看建築。

B: Bob Pang

K: Kevin Mak

→把興趣變成事業

B:你從何時開始接觸攝影?

K:我的媽媽曾經擁有一部NIKON菲林相機,所以我自小受到薰陶。中學時代,家人見我沒有太多活動,只對攝影有興趣,便送我一部數碼相機,參加中學的攝影學會。到大學時代,我開始了解到建築攝影與一般攝影的分別,例如運用透視點、立面的方式表達建築美學。2009年畢業後,我便加入OMA工作,開始間中為事務所拍攝施工過程,進行記錄。隨後幾年我為OMA香港的室內設計項目拍攝作品照,最早期的作品是2013年中環畢打行LEHMANN MAUPIN GALLERY。當時的同事近年也創辦了自己的工作室,我便一直拍攝他們的新作,其中不斷鼓勵我做建築攝影的舊同事,是COLLECTIVE 的BETTY NG。

B:原來你已經從事建築攝影有十年的時間。由建築師變成全職的建築攝影師,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K:一開始沒有覺得會變成自己的事業,最初的心態只是為了支持朋友,認為香港需要建築攝影來表達建築師的設計。直至2019年,疫情令我當時負責的台北表演藝術中心項目進度緩慢,我對當時事務所的其他項目都不感興趣,便由全職改為兼職,用其餘時間轉做自己的設計項目和攝影工作。同樣因為疫情的原因,我接洽的設計項目不多,反而建築攝影則有固定的客户,可以一個人完成拍攝工作,慢慢地,也很被動地成為了一名全職的建築攝影師。

B:由興趣變成職業,當中有什麼樂趣可以分享?

K:處理一個建築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例如我參與的台北項目便要十多年才完成。透過一個項目去觀察建築其實很侷限,反而從事建築攝影後,觀察建築的眼光和角度比以前更廣闊,接觸更多同業,更深入了解背後的故事。

WhatsApp Image 2025-08-20 at 7.09.32 PM (8).jpeg

→建築攝影法則

B:在開展一個建築或空間的攝影項目時,你關注或者首先捕捉的會是空間、色彩、光影、幾何比例、周圍的環境,還是什麼?

K:我會像建築師「開圖」一樣,首先把立面、剖面等基本的圖紙畫好,從而了解一個空間的構造。坦白說,在到達一個新的項目場地時,確實很難立刻有拍攝的靈感。往往要從觀察基本的過程,去發掘出自己詮釋空間的一種獨特角度。有時我會在拍攝的最後半小時,減去腳架的輔助,以比較自由的HANDHELD,嘗試以自己對空間的感覺作為方法,這些隨性的結果反而最有美感。

B:為建築師拍攝前,你有什麼準備功夫?

K:主要是考慮光線吧。例如夜晚時段才能表達一個餐廳空間的氛圍,住宅空間要配合日光才有生活感。當然,臨場經驗也很重要,因為場地安排往往有不同的條件限制。另外還要準備好身體。我的體重較輕,加上年紀漸大,負重能力明顯下降,曾經嚴重到舉不起一部相機呢。腸胃也要保持良好,因為一次拍攝便是直落幾小時,連上廁所的機會也沒有。

WhatsApp Image 2025-08-20 at 7.09.32 PM (10).jpeg

→追求真實的呈現

B:不計我們合作過的粗獷建築研究,在你從事多年的拍攝工作中,最滿意的作品是哪一個項目?

K:毋庸置疑應該是M+了。在開幕前我已經為他們記錄施工過程,前後有五至六次。不過在M+完工開幕後,我只花了一至兩天便完成拍攝工作。以建築規模來說,過程可算是少見的順利,拍攝成果也沒有特別執修的後期處理,一次便通過了HERZOG & DE MEURON的確認,可見他們對自己作品的信心和對攝影師的尊重。確實,M+的建築完成度很高,施工協調非常準確;加上館方的營運配合,照片中的人、物與空間均是「真實」的呈現,與一般建築攝影經常依靠後期處理來凸顯空間氛圍的情況並不一樣。

WhatsApp Image 2025-08-20 at 7.09.32 PM (9).jpegB:透過建築攝影,你希望帶來什麼影響?

K:近來我都會跟新合作的單位,說明自己的風格偏向FACTUAL,不會太依靠後期處理。這其實是反過來要求建築師的設計必須經過深思熟慮,而不是依靠後天修飾來彌補先天的不足。另一方面,香港在VISUAL REPRESENTATION 的發展很慢,主流的建築攝影仍然是追求亮麗潔淨的。

我開始走進建築攝影事業時,已與外國的建築師合作,他們的態度與香港的客户截然不同。外國建築師很尊重攝影師,會把攝影師的角色理解為團隊的一員。對我來說,這種香港少見的CREDIT有著某種存在意義,因為每位攝影師都有自己的專長和美學風格,挑選攝影師其實也代表建築師對自己作品的某種傾向,就像聘請「代言人」一樣。舉另一個例子,當外國建築師打算在照片上刪去多餘的擺設,他們都會先徵詢我的意見。由此可見,外國建築師對拍攝作品較傾向於忠實的呈現。

B:我覺得是心態問題吧。

K:確實是心態問題。如果要CAPTURE一個空間的生命,內裡要有很多真實的元素,例如在香港,街道、人和車都是常見的環境。獲得DEZEEN AWARDS的東海工業大廈照片就是一張具備真實元素的建築攝影作品。大部份的香港客户,仍然要求把建築以外的「多餘景物」刪去。

B:之前我找了一位攝影師為我的作品拍照,看到他調整立面的玻璃顏色,我也不太認同。畢竟建築師在設計過程中,一定對物料顏色有自己的選擇和意圖。

K:是的。我如何CURATE一張相,也不僅是運用攝影師的角度,追求FACTUAL的風格可能與我的建築師背景有很大的關聯。當大家了解我的風格後,便能欣賞相片內建築的真實風景。

WhatsApp Image 2025-08-20 at 7.09.32 PM (11).jpeg

→對香港建築的看法

B:說到香港建築,你對哪類風格或哪個時期的作品最為欣賞,或有最深刻的感受?

K:從戰後現代建築到當代建築我亦感興趣,但最能觸動我的,是六、七十年代探索著未來、在要求高密度及功能性的時代背景下,能看出建築師對社會責任理念的現代建築。對我來說,任何沒有象徵意義、說不清原因的修飾,其背後的想法都比較自我和自私,就算吸引眼球,我也不會有深刻的感受。

B:若要選一座建築物代表香港,你的選擇是什麼?

K:這條問題太難,因為我對香港建築的興趣比較著重其集體性,即是不同、多樣建築物的共存、對比或違和感等等的張力,那才足以代表香港。硬要選的話,我想西環邨較能獨立出來審視——它依山而建,隨著山勢在空間和單位排列上有不同而有趣的處理,穿梭在不同樓層的走廊和空間,如在山中遊走,令建築物在大自然環境中有EFFORTLESS的存在感。

B:香港發展迅速,你如何看這種變化對建築或城市風貌的影響?

K:香港一直發展迅速,在戰前、戰後由最基本的生活環境,以滿足需要和質素去發展,令以往城市發展在平衡拿捏上較為正面,正如剛才所說,我也非常喜愛拍攝這種變化交錯的城市風貌。但站在當代角度來說,當我們已經擁有基本的生活空間和資源,許多以往非常能夠代表香港城市風貌的元素,卻因現代化而被規管,更多的知識、技術、文化累積,卻沒有好好地幫助我們去分配資源,轉化傳承這些城市文化,例如愛丁堡廣場及建築群的歷史公共空間並沒有被好好保留。極具旅遊價值,經過多年累積的招牌街景亦沒有以旅遊文化為前提討論下,便一刀切地要拆除,因此我與拍檔由觀察的角色轉為行動倡議,成立了招牌街景保育平台「街招」。我希望我們能在城市發展上有更多CRITICAL的討論。

WhatsApp Image 2025-08-20 at 7.09.32 PM (12).jpegText:Bob Pang

Photo:Kevin Mak / 1KM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