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過去的香港國際影視展(FILMART),作為前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會長的田啟文,都有到會場三日了解業界情況。事實上,今年有數間電影公司缺席參展,縱有參展的規模也大大縮小,過往集齊一眾影星,浩浩蕩蕩地宣佈來年開拍計劃的大型記招,都成絕響。「暫時知道今年計劃會開拍的電影,十隻手指數得晒,總會未有統計有多少會員有工開,我推算大約只有十分一。」這番話似是一片哀鳴,滿滿的負能量,但說著說著,田生其實比大家所想來得積極,他甚至已有一套計劃,正準備為戲院來一場革命。
「我覺得戲院需要一場革命,
當年由黑白轉做彩色是革命、
2D變做3D是一個革命、IMAX 闊銀幕亦是一個革命,
戲院要有新突破才有空間,
同一部電影,要觀眾入戲院看到的版本與別不同,
將來就算放到串流平台放映,都看不到相同效果,
這樣才令入戲院多一份價值。」
△ 方向比資金更缺乏
由去年開始,香港電影市道差這訊息,已從不同人口中輸送出來,如果FILMART是一大指標,田啟文就覺得前景實在不太理想。「今年只有何超儀(852 FILMS)宣佈開拍五套電影力谷旗下新人,亦有黃浩聲稱投資八億開戲,但未知是否屬實。至於強如英皇電影,已接近一年冇開戲,天下一更明言今年不會有大動作,最活躍的兩間電影公司都這樣,是不太樂觀。」
沒有正式統計數字,但田啟文推算總會旗下會員,只有十份一人正在開工。「例如已煞科的電影《怒火漫延》(郭子健執導)早前需要補戲,周星馳部《少林女足》亦在深圳拍攝中,但不在香港拍,用到香港人的機會又會較少。還有電視台的劇集、自媒體的製作等,未去到完全停頓,都有零星工作,只是電影相關的明顯較少。」
市況不好,不少人都歸究資金短缺,無可厚非資金是比以往緊絀,但想做生意的大有人在,具吸引力的題材一樣吸金,只是大家未找到一條有強烈信心的出路。「相比資金,市場定位才是問題,如果你有具競爭力的項目,實在不愁缺資金。以往如果遇上《九龍城寨之圍城》及《破.地獄》,這些大破票房紀錄的作品,會一窩蜂拍攝跟風作,又或者電影公司本身都火速開拍續集,但時下大家不再相信這一套,寧願將題材研發到夠紮實,覺得有信心才去馬,所以大家都一直在觀望,缺乏方向。」
剛過去的賀歲檔,票房數字就較去年大跌37.1%,要分析原因,戲碼不夠吸引是其一,港人外出消費是其二,經濟環境不佳減少娛樂消費就更是一大致命傷,田啟文更道出第四個原因︰欠話題。「觀眾看電影的習慣改變了,變成話題主導,當身邊人問你看了那部電影沒有?還未,便沒辦法談下去,自然成了壓力要你快去看。市場觀眾會同一時間被一部電影抽乾,而當熱潮過去,觀眾又會冷靜下來等下一部出現。如果沒有相關現象,觀眾又不急於入戲院,寧願慢慢等數個月到串流平台欣賞,所以整個生態都在改變。」
△ 戲院需要一場革命
市道不景,電影公司大可選擇不投資,減少開戲保留實力,待市況好轉才出擊。反觀經營戲院的,市況再差都要交租付人工,難怪會一下子捱不住便乾脆離場。單是2024年,便有九間戲院相繼結業,而2025年第一季,亦有新光及旺角新寶宣佈退場,據田啟文所知,至少還有一間戲院將於四月宣佈結業。「接連有戲院結業,的確會影響投資者信心。大家看不到未來,以往縱使港片不濟,都可靠荷里活電影撐住,MARVEL與DC的超級英雄電影,一年內排隊等上畫,可以預計到復活節一部、暑期一部,聖誕又有一部,有數得計。但當荷里活電影都不濟時,就似全球災難一樣,真的不知還可靠什麼維持。」
其實在結業潮發生前,院商已盡最大努力去開源,例如將經典電影重新包裝上映,與電影宣傳合作推出謝票場等,但情況仍然杯水車薪。「播放經典電影是有吸引力,但不是長遠方法。謝票場的吸引力亦早已完全消化了,主角們來到打聲招呼,影張合相便完,對觀眾已欠新意,不過做總好過不做,只是看不到有爆炸點令行業起死回生。」
早前有業界揚言要戲院增值,效法內地做法,在戲院可以打邊爐看電影,又增設情侶座,甚至提供按摩服務,無所不談,屬隨口噏多於實際建議。相比之下,田啟文倒有一個更長遠計劃,有信心為戲院帶來一場翻天覆地的轉變。「我覺得戲院需要一場革命,當年由黑白轉做彩色是革命、2D變做3D是一個革命、IMAX 闊銀幕亦是一個革命,戲院要有新突破才有空間,同一部電影,要觀眾入戲院看到的版本與別不同,將來就算放到串流平台放映,都看不到相同效果,這樣才令入戲院多一份價值。」
看似胡說一番虛無飄渺,但原來該計劃田生已在進行中。「現在不能透露太多,因為要跟戲院商議,需要相當技術提升才成事,屆時同一部電影,在戲院看到的效果會不一樣。我希望這個計劃可以由香港啟動,如果放在內地推行,香港戲院失去先機只會死得更快。相反若成功,能夠吸引內地觀眾來港體驗,就是另一商機。以往香港戲院的優勢就是夠快,或者看到一些內地看不到的電影,現在沒有了這分野,部份西片甚至要落實內地映期才跟香港同步上畫,優勢全無。」
△ 香港人不會坐以待斃
革命需時,遠水難救近火,但香港人就是懂得靈活變通,沒有投資者開戲便自己「製造」投資者,就如疫情期間,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透過籌募基金,與參加者合作相關電影,除鼓勵新一代電影人積極創作,最重要是維持總會會員的工作量。電影發行後,扣除成本等支出,收益除用作總會營運資金,亦將撥歸計劃內繼續投資拍攝其他電影,希望能做到一個生生不息的生態循環。目前已拍成的電影就有黃秋生、蘇玉華主演的《不赦之罪》,以及姜皓文、廖子妤的《惡人當道》。田啟文︰「這是一個補漏拾遺的工作,劇本來自參加首部劇情計劃後落選的作品,撇除當中可能出現的客觀原因、評審喜惡等,就當提供多一次機會,以半帶培訓下,團結大家維繫下去。」
另一方面,市面亦出現眾籌電影,例如談善言、岑珈其主演的《搗破法蘭克》,就是從網民眾籌製作資金所得,而張婉婷導演即將開拍的新戲,亦是從業界眾籌得四千萬開拍。「這正正是香港人精神,不會坐以待斃,足見整個拍攝、投資、製作模式都在改變。」
整個訪問,都甚少提及政府協助,事關大家都知香港政府有財赤問題,難予厚望,但田啟文也公道地表示,政府為業界已提供不少協助。「政府其實做了很多工作,但礙於身份問題,不可能主導拍攝角色,開拍兩部說好香港故事的電影。至於當中有沒有地方可以再做好一點呢?當然有!例如去年已建議准許香港投資者,到內地做電影發行,原定今年三月推出,但至今仍未見動靜。又一直說要推行大灣區影視圈,至今又有沒有實質的工作呢?這些都是政府可以發揮的地方,向有關方面爭取。」
香港影業前景是一片模糊,沒有一條讓人有足夠信心、放膽前行的路,但路從來都是要走出來,一直未踏出第一步,便永不知道下一步何時起行。「既然現在冇人開戲,其實有能力又有決心的,是時候行動吧!至少現在沒有人和你爭,什麼事都會易傾一點,不要待有人開始,才一窩蜂去跟。」田啟文說。
Text:余建
Photo:Mario Chu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