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八十周年紀念,全球局勢持續動盪,國際戰爭未見終結跡象。在日本,東京都寫真美術館和日本新聞博物館同樣正舉辦戰後八十年攝影展覽,前者聚焦在廣島原爆事件的災後影像,後者則處理關於戰時報道攝影的新聞狀況。身處當今時代,回顧並展示這些戰爭影像,不只是為了讓記憶持續更新和再造,探討戰爭如何經攝影呈現和詮譯,塑造人的感知,也在於反思影像如何參與權力的建構。
利用 AI 技術,把戰時攝影(左)轉化為彩色動態影像(右)。
凝視苦難的照片
位於東京都寫真美術館的展覽,命名為「廣島1945」(ヒ ロシマ 1945),簡明直白,地名與年份本身即構成一種歷史標記,關於原爆與終戰,在二十世紀的時間軸上無法忽視的轉捩點。
每逢八月,日本都會舉辦原爆紀念活動,那些倖存者證言,多年來一直絮絮在說。這次的攝影展覽,由中國新聞社、朝日新聞社、每日新聞社、中國放送及共同通信社共同主辦,展出逾百幅廣島原爆新聞照片。第一部份是八月六日的紀錄,包括當時年僅十七歲的山田精三在原爆後兩至三分鐘所拍攝的《きのこ雲》,為地面最早捕捉到之原爆「蘑菇雲」影像。第二部份則是原爆後一個月,從面容損毀難辨、殘缺燒焦的死傷者,到一片焦土的駭人慘況, 一一放在眼前。這些影像大部份來自新聞社照片,並儲存於原爆資料庫,儘管經過反覆暴露,當中呈現的存在與毀滅性,依然具震撼力。
羅蘭.巴特談攝影的本質,在於「它曾經存在過」,包括真實的狀況和過去的狀況。一張攝於一九四五年八月十日廣島紅十字醫院內的手部燒傷少年照片,一直是廣島平和紀念資料館常設照片,直到2023年,有人發現相中的少年,正是他父親年少的模樣,其後經過考證,終於核實身份。今次展覽中,亦有多幅由松重美人在廣島原爆當日拍攝的市內照片,在場內被放大重點說明,展示照片中拍攝對象的調查紀錄,如名字年齡,身份背景等。無可否認, 時至今日,苦難的影像早已泛濫,但試圖在僅僅是片段式的攝影裡,還原個體,仍能夠補寫每個生命存在的敘事。 此中至為關鍵的,首先是身處現場的記者拍下這些作為「證明」的照片。
報道攝影的審查
正因為報道攝影的真實性力量,它始終處在權力的邊界上,往往遭逢審查、限制或操控。在戰爭或戰後時期,自然亦不例外。
在「廣島1945」展覽的第三部份,為1945年佔領時期的戰後重建。其中,有不少出自攝影師林重男與菊池俊吉的作品。林重男加入日本映畫社,記錄原爆後的廣島受災狀況,畫面中多是塌陷歪斜的樓房商店,屋瓦橫飛,街道斷裂,殘骸堆積凌亂。尤其他登上一所未受徹底破壞的建築物天台,一共拍下十六張照片拼湊城市全景,滿目瘡痍,一座被炸毀城市的斷裂感,盡收鏡中。至於菊池俊吉則負責醫療組的攝影,拍攝治療現場與輻射傷患的身影, 包括因輻射掉髮的兒童,這些影像直指災後現實的殘酷真相。
然而,當時日本處於佔領期,原爆造成的實際影響對國內外都被嚴格封鎖,九月十九日起,國內更頒布新聞審查禁制,媒體機構對原爆報道進行自我審查,不少底片被軍方沒收。林重男與菊池俊吉的底片同樣面臨沒收危機,據展覽資料顯示,當時是由木村伊兵衛協助下,堅拒交出底片,這些影像才逃過散佚之劫。
針對報道攝影遭遇的審查限制,在另一個位於橫濱的日本新聞博物館展覽,則有更詳細的整理回顧。該館與每日新聞社,以及東京大學大學院情報學環渡邊英德研究室共同主辦,以「閱讀報道攝影」為題,從《一億人的昭和史》 及《每日戰時攝影檔案》中揀選照片,拍攝時間跨度更長,始於1931年,直至戰爭結束,期間共六百多位記者在海外進行報道拍攝工作。
每個裝著負片的紙袋上,除了寫有攝影師的姓名,也包括包裹送達大阪總部的日期。因為這些在戰場拍攝的底片先交由大阪攝影部沖洗,再送往東京,接受軍方和內閣情報部(後來的情報局)的審查工作,最後才送回大阪。
在這些看上來已相當殘舊泛黃的每日戰時攝影檔案中,既列出簽收日期和圖片說明外,更保存了當時的審查紀錄, 因而能夠清楚,當然有些照片未能通過審查,不得刊登, 有些則經過潤飾後,獲得批准。譬如是與軍事情報相關的照片,包括拍攝到軍事設施、新式武器,部隊名稱或軍旗肩章等,以及拍到山脊和地平線等可以掌握環境地形的照片。此外,還有會對士氣有負面影響的戰爭畫面,如士兵重傷和飢餓;與國際輿論相悖的照片,如展現戰俘受虐行為、屍體照片等,都會受到嚴格審查。這些檔案資料,不僅是戰場本身的真實紀錄,從一枚枚「不許可」的印章, 以及那些經編輯批註的紅字,本身已是權力介入影像的鐵證,構成另一重現場紀錄。
觀看的真偽
觀看報道攝影,我們都該意識到,當攝影經過層層編輯和篩選,乃至權力架構的審查,當權者如何透過選擇性展示,操控哪些畫面被看見或遮蔽,影像於是成為塑造輿論,爭奪敘事的工具,影響大眾的認知,甚至正當化戰爭行為。
放眼戰爭攝影史,不少早期戰爭照片都受到作為刻意安排、擺弄,甚至竄改影像的指控。在《閱讀報道攝影》的展覽中,亦有檢視戰時偽造照片的做法。以1932年「一・二八事變」中的一張「爆彈三勇士」的照片為例,當時在日本社會刊登,引起巨大轟動。事實上,這是由佐藤繁雄在事件發生後,與軍隊討論,後來重新拍攝模擬攻勢的假新聞圖片。不過,刊登這類塑造犧牲與忠誠的英雄式影像,為視覺宣傳的重要手段,正正扮演激勵士氣、凝聚戰意的角色。又例如,一張拍攝日軍佔領阿圖島的照片,畫面中有水上飛機與驅逐艦在當地巡邏,然而,這甚至是一張合成照片,偽造強勢戰況的軍事宣傳。
即使到了今天,當國家與媒體共同構成一種觀看的框架,它仍是權力參與現實的媒介。如朱迪斯・巴特勒所指出,通過限制接收,操控框架內的生命、暴行乃至戰爭,都是在框架之中被詮釋,於是有非人化,或排除某些生命,為危脆化的處境。
如今來到圖片編輯普遍,影像生成愈趨成熟的時代,在重視「閱讀報道攝影」的策劃裡,展出有部份攝影經AI技 術,轉為彩色照片,甚至轉成動態影像。例如士兵合力拉動身陷溝渠的馬匹,或行軍隊伍在雪地上步行的姿態,還有餵飼動物等等片段。據解釋,原意是增加鮮明真實的印象,特別是向沒有親歷戰爭的下一代,以彩色影像還原更貼近日常的畫面。
在那樣的場域下,觀看者對圖片來源的真實性未必過分存疑。不過,無可置疑的是,現今資訊環境充斥虛假內容,真假之間的界線模糊不清,單憑廣為流傳卻未經證實的影像,便足以影響大眾情緒與政治判斷。有哪些影像被公開展示,有哪些受查禁下架,真確性又如何,這些都是我們必須持續思考的東西。
關於戰爭苦難照片,蘇珊・桑塔格曾指出,不只是死亡、 失敗、受害的提醒物,它們還使人想起倖存的奇蹟,而我們通過不斷更新,創造,回憶,使記憶永久化。在二戰結束八十年後的今天,世界依然處於劇烈動盪之中,戰火頻繁,角力與暗湧無處不在。我們與無核武世界,還有多遠距離?在「廣島1945」展覽的最後,引述了目睹原爆慘狀的攝影師林重男的一句說話:「願我們的照片永遠是這類紀錄的最後一批。」
「原爆 80 年:廣島1945」展覽
日期:2025年5月31日 - 8月17日
地點:東京都寫真美術館
「戰後80年.昭和100年:閱讀報道攝影——由《1億人的昭和史》至《每日戰時攝影檔案》」展覽
日期:2025年4月26日 - 8月31日
地點:日本新聞博物館
Text & Photo: 黃靜美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