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兩年前,曹穎褀(曹褀)辭去了一份比較穩定的工作。儘管不是全職工作,她在同一所幼稚園擔任半職老師,長久接近拿到長期服務獎的時間。「經濟變相沒那麼穩定,但創作量卻有所增加,算是比較習慣了這種生活狀況。」現時,她在亞洲藝術文獻庫做兼職、辦工作坊、教水等等,工作是彈性的,「事實上,現在的創作仍然是很碎片的,可是我可以放多點時間『養』自己的工作狀況,譬如多點時間在街上散步、放空、畫草稿。」最近曹褀在SC GALLERY與劉彥揚的聯展「望茫之間」以其獨特的風格記錄了那些在街上放空而留意到的日常。Artist Spotlight 1 (7).jpg

曹穎褀(曹褀)的作品大致分為油畫及版畫。在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讀書時,一直畫油畫,她特別喜歡油畫的油性及透明感,版畫倒是因為逃避畫油畫而發展出來。她說:「一幅油畫,畫到七、八成,明知未完成,但我會遲遲不敢下筆,生怕一下筆,那原本在畫布上的七、八成都會消失。」反倒是版畫為她提供了某種安穩。她形容,版畫能夠分成組件,一步一步來處理,時間線較沒緊湊,只要腦袋想好構圖,畫便能成形,變相包袱沒那麼大。「最近的創作狀況是比較大膽的,以往會用細筆在畫面上撩吓撩吓,如今卻會大筆一點,沒那麼謹慎。」她答。她鍾情於凸版印刷(RELIEF PRINTING),同時認識不同版種的製作方法,並於香港視覺藝術中心學習了解不同的版畫類型。「我最喜歡還是RELIEF PRINTING,這是一個比較直接的版畫方法,不用試來試去,實驗性沒那麼高。太多可能性的話,對我來說有點困難,RELIEF PRINTING也比較像繪畫。」1757663070936117.jpg

識得郁的馬路及大廈

不少作品是關於曹褀工作室所在地——葵涌區,譬如《前往光輝圍》、《萬物昌榮》等等。「我時常忘記帶鑰匙回工作室,不時要坐在公園等別人來『救』我。有趣地,我很喜歡這種『社區時鐘』,譬如每逢四時,都會見到某個阿伯在一個位置出現。」路人的日常,成為她的記憶註腳。社區的事與物令她對葵涌區有種特別感情:「我覺得這區很特別的地方,本身的樓宇、大廈、地區名字都很美麗。例如:光輝圍、都帶有閃閃發光的意象。」她續說:「葵涌特別多天橋,而且很近石蔭、石籬,工作與民生很近,有樹、有馬騮、有工廠又有屋邨。有時我在茶餐廳見到一位叔叔做水吧,晚上可能在公園撞見他收工後拖著老婆仔女。不知怎的,我很喜歡這種感覺,明明是不認識他的,卻接觸到他另一個較為私人的面向。」曹褀的畫作裡,美學風格強。真正下筆前,她總是會有草稿作構圖,而建築、馬路、欄杆等物件線條都是刻意地彎彎曲曲,甚至不合比例,像「識得郁」一樣。她形容:那些非直線的線條才表達到她對社區的生動感覺。1757663061209755.jpg

手要一直郁

2017年,做版畫做到接近勞損,才決定游水——「防止背脊爛!」曹褀在中大讀書時,醉心藝術,就連大學的游泳池也沒有踏足過。曹褀跟以前做文藝記者的教練練水、並認識到一班愛游水的朋友。她跟朋友參加渡海泳,從維港出發,與天星小輪游同一條航線,由海望向岸,以另一個角度觀察熟悉城市。畫作對外界景物的觀察,源自一種更加貼近的視角:例如,《颱風天》描述小狗一起凝望窗外暴雨中的樹影;《藝術界初哥》是孩子一同寫生;《五十米外的風景》是泳者站在樹蔭下,靜靜凝視眼前的大海⋯⋯1757663061517994.jpg

「游海與泳池最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有浪以及要睇路。譬如從灣仔游去尖沙咀,尖沙咀那麼大,都要找一個適合的位置上岸。2022 年那次,我記得我在浪裡,十一月的水蠻冷的,發現大家都是周圍游,並沒有一條很明確的路線,有人跟我說,游去對面啦,游往尖沙咀聖誕樹的位置,上岸後很有成就感。」她參加THE COLD HALF,「下水後最難處理的是溫度。我的隊友凍到發脾氣,距離是可以接受的,而溫度就是很難克服,亦不知道可以如何克服。我們經常說,只要隻手一直郁,無論如何都可以游到上岸,因為在海浪裡,如果你不動的話,就會被打退。回想自己創作情況,就是不要停下來,就算狀況不好,都會KEEP住畫。」1757663070820722.jpg1757663070438899.jpg

Text: Samwai Lam 

Photo 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the gall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