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置藝術以龐然之姿佔據物理與心理空間,雖不似畫作般便於收藏、易於展出,或在市場上更常受到青睞頻繁交易,卻時常能在不期而遇的邂逅中刺激觀眾感官。在藝術三月,全城化身展場,不少藝術家獲委約創作,成為他們發揮創意的最佳時機。相較傳統雕塑,裝置藝術與觀眾和空間有著高度對話互動的特質,部份更屬場域限定之作,帶來只限此時此地的觀賞體驗。
月相拼圖 許方華
月亮雖有陰晴圓缺,卻永恆地照亮人間,為古今文人雅士帶來創作靈感。香港媒體藝術家許芳華(PHOEBE)為半島酒店集團藝術項目「藝術迴響」創作的《月虹》(LUNAR RAINBOW),以月為題,懸垂於酒店外牆,廣達五十六平方米的作品是藝術家迄今最大型之作,讓途人欣賞到從日到夜的月相變化。PHOEBE介紹指:「月亮在不同文化層面都有豐富的創作,從音樂、文學到藝術作品,是適合將世界各地的人聯繫在一起的主題。最初構思作品時,我想到月亮究竟擁有固定形態,還是在不停轉變?我希望觀眾從遠處步近時,每移一步都能看到不同形態。」
創作期間,她發現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LUNAR AVATAR計劃,發表了許多開源的月亮照片,於是她追溯月球自十七世紀的科學繪圖以至現代資訊圖像,巧妙地結合古今視角。「我寫了一個MACHINE LEARNING的程式,應用了六十二萬個月亮特徵,然後由程式去決定不同時期的月亮圖案,生成三千個不同月相,再從中選擇一些放在作品之中。」她將月球的零碎影像,以數碼方式印製在四十九塊鋁質面板上。從不同角度觀賞,各塊面板會組合成不同形狀,甚至連成一體變成滿月。她又提到有次在半島酒店看到彩虹,「這令我想到彩虹是否只能在日間看到?後來意外發現原來月光也能折射出彩虹,所以決定在NIGHT SHOW呼應這『月虹』現象。」這件作品的展期由即日起至五月,每晚六時至十一時將會有八次、每次十五分鐘的表演,呈現燈光與月華交錯的奇景,鼓勵觀眾思索各種可能,擁抱未知。
PHOEBE擁有美國加州洛杉磯分校設計及媒體藝術藝術創作碩士學位,以及倫敦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藝術碩士學位,同時她亦是研究員和藝術教育工作者,創作以研究為本,探索科技如何改變我們對現實的觀感與理解。
心流空間 張瀚謙
「藝術迴響」另一位參與香港藝術家張瀚謙(CHRIS,又名H0NH1M)於半島酒店一樓露台餐廳所展示的裝置作品《識心亭》(THE FLOW PAVILION)猶如一座「禪宗花園」,以一間讓人聯想到現代茶室的單向玻璃屋為中心。「這空間是一個精神領域,帶領觀眾脫離二元世界,放下好壞、美醜、善惡、光暗的分別心。」他從心理學的心流理論出發,即一個人全神貫注地從事一項活動而達到忘我境界的狀況,「即使是進行不同活動,也能投入心流,例如拿起鉛筆不斷地畫圓,花一、兩分鐘已能達至專注的狀態。」
走進玻璃屋中,可見內裡四面環鏡,深灰色的絲質地氈上有一個裝有設計程式的球體在緩慢移動,其軌跡源自CHRIS去年在日本京都十間寺廟冥想時所產生的十段腦電波,「這就像是我自己的一場冥想之旅,不過當你走進這個空間,其實已無分你我。外面的觀眾可以看到裡面的觀眾,就如同打坐時外面常有干擾,但你毋須阻隔它,而是要容許它走進來,你只需要專注於球的移動、聲音和自己的內心。」這次作品由藝術家與太平地氈合作創作,測試了上百種物料的地氈。「用手在地氈上劃過,會留下痕跡。我們很少留意自己的行為,譬如當你很焦慮地行走,地氈會反映出你不同的情緒。」他期望觀眾能夠在紛擾的鬧市中,開展一場連繫自我與寧謐的旅程。
CHRIS向來以裝置藝術和視聽表演而聞名,經常運用電子、聲音、影像與新媒體創新技術,糅合東西方哲學,以及傳統思想與未來主義的想像,曾獲M+、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和香港藝術館委約創作,作品亦獲香港藝術館和桃園市立美術館收藏。
街頭眾生 黃玉龍
二十多座三米高的人像雕塑聳立中環海濱,以仰望天際的姿態構成超現實奇觀,這是「向上(UPWARD)——黃玉龍」戶外展覽的場景。在一個個經典街頭造型中,連帽衫內不見臉容,這份留白如一面鏡子般讓觀眾投射自我身份,每個人像是他也是你和我,也如同容器般開放,等待接納與包容。中國藝術家黃玉龍表示展覽的主題是希望,「所有雕塑的靈感都來自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普通人,不是英雄或很特別的角色,讓觀眾覺得跟他們距離很近。沒有人在乎你是誰,你是誰完全不重要,重要的是這群人正在做什麼。」
展場中,姿勢各異的巨型人像都抬起了頭,猶如跟摩天輪上的遊人對望,與維港天際線形成對話,「我不想作品原封不動地換個地方擺放,而是想跟環境產生連結。這個展覽有兩個看法,一個是在場內看,一個是坐摩天輪看。佈展時我坐了摩天輪三、四次,不斷調整作品位置。我故意把人像的體積放大,是想讓觀者作為渺小的角色在人物之間穿梭,換個視角去觀看這個社會和世界。」入口附近的一個抱拳人像,似是跟觀眾打招呼,也象徵尊重和謙遜;《PETMAN》是人像在遛達巨鼠,以街鼠化作寵物的荒誕設定暗喻都市生存法則;部份造型加入欖球元素,跟同期舉行的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相呼應;而位於場外的《BY MY SIDE(L)》則將長期展出。
黃玉龍2007年畢業於景德鎮陶瓷學院雕塑系,擅長結合陶瓷工藝與現代材料如青銅和不鏽鋼,熱愛街舞的他常以街頭文化為創作核心,為東方傳統美學注入自由叛逆精神。他的作品曾在北京、香港和法國等地展出,自2022年起與ORA-ORA畫廊合作,去年和今年亦有參與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看雲觀心 吳觀麟
從地上頑固的石頭,到天上幻變的雲彩,香港水墨藝術家吳觀麟(TONY)都能從中看出詩情畫意。他曾想像頑石也會發夢,引伸出「石夢系列」;變化萬千的雲朵則啟發他創作「雲誌系列」,一方面表達大自然之美,另方面亦體現中國傳統哲理,如道家逍遙出世之意,又或儒家富貴浮雲的境界。
今年,吳觀麟獲ART CENTRAL首席合作夥伴大華銀行委約創作互動水墨藝術裝置《白雲觀照》。作為「雲誌系列」之五,它從全新角度回顧古今意象,注入當代思維,以「看雲」為本意,提醒觀者要觀照內心。雕塑裝置由六十片膠片組成,每片白雲的造型皆由手工刻製,吳觀麟說:「膠片刮花了便用不上,我嘗試為這些沒用的廢料帶來更多可能性。我在膠片上用了類似繪畫的方式,不過工具換成了尖錐,畫的時候也沒用顏料,營造由虛變實的轉化。虛實、輕重、現實與幻想等概念經常在我的作品中出現,不過每件的含意和造型都有所不同。」
膠片以無限符號「∞」的形狀重複排列,象徵周而復始的循環法則,同時向大華銀行(香港)六十周年致敬。觀者在裝置中穿梭時,平面的白雲會隨視角演化為立體的雲氣,讓人恍若置身雲海之中。裝置背後的LED 屏幕會投影出電腦生成的白雲圖像,循環往復,帶有生生不息的寓意。觀者亦可透過AR擴增實境參與互動,在虛擬雲景中感悟自身與大自然密不可分的連繫。
從現代水墨出發,吳觀麟的作品跨越不同媒介,轉化到裝置、攝影、雕塑、公共藝術和地景藝術。現於不同藝術機構任教的他,這次更帶領去年「大華銀行年度水墨藝術大獎」最具潛質藝術家年獎得主鄒璐共同創作《白雲觀照》,把創意與技巧傳承給新一代。
Text:梁懿
Photo courtesy of the artists and the organiz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