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中國藝術家徐冰曾創作無人能懂、由「偽漢字」組成的《天書》,也寫過人人能懂、用符號來敘事的《地書》。他的作品經常與文字緊密相連,例如其自創的「英文方塊字」,形似中文,實為英文,正好跟東西交匯的香港文化相契合。「對我來說,英文方塊字開啟了人們的新視角,譬如我們有中文和英文的概念,但面對這書法系統,並沒有現成的概念和知識去解釋,因此能夠打破我們的慣性思維,就像電腦當機後重啟一樣。」
教室習字
香港人說話和書寫都習慣中英夾雜,若把這兩種文字結合起來,會帶來一種怎樣的全新思考角度?擅長糅合傳統文化與當代藝術的徐冰,於1993年創造了英文方塊字這種嶄新的書寫形式,把二十六個英文字母轉變成漢字的偏旁部首,並將字母按漢字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從外到內的順序來組合,構成全新的文字。他說:「三十多年來,很多人說它特別適合在港展出,因為它介乎於兩種文化之間,看起來像中文,實際上是英文。」去年初他獲委任為香港「文化推廣大使」,五年任期內將會負責香港大型藝術項目策劃和年輕人才培育,首個委約藝術項目「徐冰在香港:英文方塊字書法」正式於今年三月面世。
現正在香港藝術館舉行的展覽,以首度在港亮相的《英文方塊字書法教室》為焦點,將展廳化成教室,設有黑板、桌椅、書寫用具和習字帖等,讓觀眾參與書寫及練習。展覽從「賞」、「學」、「用」三個角度出發,觀眾進場後首先面對似是而非的文字迷思,然後可以嘗試從展出的書法作品和教科書中尋找解讀線索,繼而在教室環境中,透過親身實踐去理解這套有趣的書寫系統。徐冰指採用教室的形式,是因為想要拉近作品與觀眾的距離,「我在國際上參與了很多當代藝術的創作活動,我發現當代藝術與普通人之間的距離愈來愈大,對當代藝術的詮釋愈多,觀眾就被推得愈遠,我們每個人都有身處教室的經驗,所以今次展覽便以這種方式呈現。」
他提到全球化和手提電話的普及,讓每個人如今都能夠直接交流,這促使了語言的演化,「傳統語言有一定限制,所以才會發展出EMOJI,EMOJI會流行是因為它適合現代人的溝通方式。」他希望這次展覽能激發觀眾思考,在語言的轉換間改變固有的思維模式。
港式進化
徐冰特別為這次展覽注入本地獨特的語言文化,編製了香港版的《英文方塊字書法入門》教科書,其外觀參照本地學生的練習簿,內容相當貼近日常生活,有「BUS」(巴士)和「FILM」(菲林)等外來語,有「YUM CHA」(飲茶)和「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等港式英語,亦有「CHEONGSAM」(長衫)和「MAHJONG」(麻雀)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詞語,進一步豐富英文方塊字的意義和演繹。「我喜歡嘗試新事物,時代和我的年齡都在改變,我想表達的一定會跟過去不同。香港有豐富的東西文化和地域文化,例如『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見)和『EGG TART』(蛋撻)便很有意思,反映了香港人對生活的態度、熱愛和創意。只要能夠達到溝通的效果,就是有價值的創造。」此外,展覽特設數碼科技裝置,讓觀眾能以互動方式學以致用,自行構思全新的英文方塊字,並填充「讓藝術連結____」這句子。
科技不但有助觀眾連結作品,也能協助藝術家進行創作。徐冰近年致力發展太空藝術項目,把作品帶到衛星之上,他指其創作能量來自於社會現場而不限於藝術範疇,因此他關注科技,也會運用科技。不過他認為在中國書法的領域,人工智能暫時仍未有足夠的敏感度和審美能力,「至少到目前為止,這種能力是AI 最難實現的,不過未來將會有無限的可能性。」
此外,徐冰同時於四個港鐵車站展出全新書法作品,這是他全球首度於公共運輸空間呈現創作。在上環站月台,他以港人常用的問候語「LONG TIME NO SEE」與乘客展開對話,又別出心裁地寫下金鐘、會展和灣仔的車站名稱,在對應的車站大堂登場,邀請大眾一起投入這場文字遊戲。
「想東想西──英文方塊字書法教室」
日期:即日至2025年7月30日
地點:香港藝術館 地下別館(下)
日期:2025年9月29日至2026年1月11日
地點:油街實現 油街玻璃屋
免費入場
「邊走邊看──港鐵藝術」
日期:即日至2025年9月25日
上環站 – 月台(往堅尼地城方向)
金鐘站、會展站和灣仔站 – 車站大堂(付費區)
Text:梁懿
Photo:linchunpan
Photo courtesy of LCS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