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奇妙在於不存在所謂『老電影』。比起將電影菲林貯放於檔案室,將之公開播放給觀眾欣賞,才可以彰顯故事的靈魂。」TILDA SWINTON與香港導演唐書璇在M+主題座談會「電影修復何以重要?」,由衷肯定「M+修復」再現電影藝術的雋永,令M+ CHANEL流動影像主策展人蘇筱琪(SILKE SCHMICKL)為之感動。

「電影修復是專業又繁複的學問。」蘇筱琪笑說:「但如TILDA所言,任由優秀的影像作品不見天日,或因載體退化而消逝於歲月,委實可惜。我和團隊樂於投入這趟修復旅程,盡力協助不同作品回復良好狀態及重登大銀幕,希望以此為禮物回饋電影人的付出,也在未來延續作品的生命及影響力。」

WhatsApp Image 2025-08-13 at 3.40.04 PM (35).jpeg

修復電影新趨勢

電影問世約一百三十年,隨拍攝器材和技術變革及走向數碼化,現今採用菲林拍攝的新電影日趨減少,但歷史上積存下來、承載時代回憶的菲林電影作品,卻已然邁進另一階段——因當代觀眾渴求經典電影和高畫質,多少帶動國際間的電影修復需求,不少影展或電影節特設「修復電影」環節回應趨勢,好些電影製作公司和保存機構亦致力進行影像或文物修復,希望將這些文化遺產傳承給後世。

「這語景下,『M+修復』應運而生。」蘇筱琪表示,有別於一般電影檔案館或資料館,「M+是一所針對電影和影像藝術(MOVING IMAGE,或作「流動影像」及「動態影像」)為核心的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藏品極之多樣化,包括不少非常規的物料,再者,我們亦有文化推手的責任感和前瞻性,預視電影修復及保存領域具有相當的藝術潛力和研究價值。」

透過介入電影修復和保存領域,「M+希望以專業的手法和技術,全面照顧影像作品的載體、相關視覺及研究材料等,回復至理想的放映和應用狀態。」蘇筱琪解說,「我們亦會攜手館內的建築和設計部,因應每個獨特的修復及放映項目,提供多面向和立體的文化解讀、藝術詮釋等活動配套,引導當代觀眾或業界人士重溫影像之時,也主動尋問香港電影及視覺文化的歷史脈絡,促進更深度的思考和討論。」

WhatsApp Image 2025-08-13 at 3.40.04 PM (37).jpeg

CHANEL與藝術同行

宏想令人期待,執行卻不容易。「皆因電影修復的過程漫長又複雜,需要投入龐大的資金和人力物力。」蘇筱琪指出,從取得菲林拷貝、貯存和收藏、處理版權,到開始物理修復、數碼修復、藝術修復及合成潤色等步驟,從修復間走進大銀幕,往往少則要花幾個月,多則用上好幾年,箇中的困難和壓力遠超想像。

幸運地,M+獲CHANEL支持,自2023年七月起展開為期三年的主要夥伴合作項目,舉辦過多個精彩的選映節目、主題講座及大師班等,又共同推出「M+修復」,旨在透過推動修復和展示九部以「香港電影新浪潮」(七十至八十年代)為主軸的劇情長片,從嶄新角度再發掘香港豐富的電影文化遺產。「多得CHANEL鼎力相助,既為計劃紓解財務壓力,也為團隊提供更充足的資源和影壇網絡,有力量開展各種深耕細作的任務,為電影修復和保存開拓更多可能性。」

蘇筱琪直言電影是源自人性的創作,「CHANEL和M+同樣重視人文精神的培育和實踐,故其相當尊重和信任我和團隊的決策及構思,使大家進行修復工作期間,不只增進大量電影知識和經驗,也同步提升團隊溝通及協作等能力。」

WhatsApp Image 2025-08-13 at 3.40.04 PM (38).jpeg

值得關注的實驗精神

她以「M+修復」的定位和選題為例。「我們需要先訂定修復影片的方向和類型。因為M+以香港作基地,計劃自然選定『香港電影史』作起點,但這是個很大的範疇,下一步該怎麼收窄範圍?既要兼顧M+的屬性和願景,也講求策展人的視野和品味。」蘇筱琪指M+的面向跨越界別,「M+影院的選片及節目很彈性,涵蓋劇情片、紀錄片、實驗電影、錄像藝術、修復經典、鈎沉及遺珠等,像早前曾為名導朴贊郁及徐克舉辦大師回顧,平常亦會播放如《暮光之城》(TWILIGHT)等商業片。故此『M+修復』亦想延伸這特質,在家傳戶曉的香港電影之外,精選一些看似小眾卻影響深遠的作品,與觀眾再思動態影像的多樣性和趣味性。」

沿此基礎,蘇筱琪的資深業界經驗和觀影品味,又為策劃和組織上帶來助益。過去,她曾擔任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及當代藝術學院的策展人,也是巴黎流動影像藝術家的策展平台兼出版社LOWAVE的聯合創辦總監等,對於新銳或實驗性的藝術或影像作品素有關注。「我對影像藝術擁有高度好奇心和包容度,特別鍾情實驗性的作品,平常就很欣賞台灣攝影大師張照堂、菲律賓電影人NICK DEOCAMPO和香港VIDEOTAGE創辦人鮑藹倫(ELLEN PAU)等人的創作。」

放諸香港電影,蘇筱琪也偏愛「香港新浪潮電影」的實驗成份,「我有志探問那時期的影像本質、創作技藝及社會面貌等,覺得當中的敘事和藝術風格等,也符合博物館的價值追求。」經團隊商討及平衡意向,終取得共識。

修復需要群策群力

「不過,我是藝術史學家,不是電影史學家,昔日的工作亦未曾涉獵電影修復,現肩負M+ CHANEL流動影像主策展人的重要,絕對滿有挑戰性。」蘇筱琪謙遜的說,幸有強大的團隊同行,令計劃推進順利,「M+現時設有專門保護藝術存檔的空間,並有一群專業的收藏、管理和修復人員,全程跟進和解決所有修復程序及難題;而館內的法律團隊,又專責釐清影片的版權、與片主商討授權,以及簽訂合同等法律程序。」

除此,團隊亦請來多位業界專家,「M+流動影像策展人江千慧、專案協調員羅海珊和資深影評人李焯桃等,均樂於運用各自專業知識和經驗,合力構思怎樣以更宏觀和嚴謹的框架,讓觀眾感受修復影像的故事魅力、精湛技藝和時代風情,同將過去的影像創作與當代社會互相聯繫。」

跟國際接軌亦重要。蘇筱琪說,M+修復團隊跟其他相關機構保持緊密合作,「我們跟本地的『博亞電影修復所』(編按:由意大利博洛尼亞的電影資料館基金FONDAZIONE CINETECA推動成立,在香港設立的全資附屬機構 ),以至日本或美國洛杉磯等地的電影修復實驗室等,均會定期交流技術和修復資訊,盡力完善每次的修復項目。」另外,M+也是國際電影資料館聯盟(FIAF)的成員,「其加入標準嚴格,一旦獲接受,即意味本身作為電影院運營商和修復單位的工作,已達到國際修復標準。」

WhatsApp Image 2025-08-13 at 3.40.04 PM (33).jpeg

還原作品的本貌

提及修復標準,電影修復涉及「保存」(PRESERVATION)和「修復」(RESTORATION)兩大概念,M+團隊怎麼看?「保存實際材料,是電影修復的關鍵第一步。特別香港的亞熱帶氣候和濕度,對菲林等材料常會造成嚴重影響,當M+團隊和電影修復師從不同途徑或單位接收到影像材料後,馬上會仔細地檢測其質量,例如菲林有否因潮濕而褪色,收縮而變形、斷裂,或出現醋酸症候群(VINEGAR SYNDROME)等情況,再思考怎樣啟動接下來的修復流程。」

「修復」的理想境界,除了基本運用物理修復,對電影膠片進行清潔、修補,或透過數碼修復,使用最新的數碼技術將膠片掃描進電腦,修復畫面的劃痕、噪點、閃爍,或聲軌與畫面合成等程序,以妥善地保存影像載體,蘇筱琪強調,過程中更不可以忽略藝術復修和人性思考。「各地的機構或修補人員,或各有學派和主張,至於M+的取向,則是對每部影像作品不作過度或非必要的改動,盡量以幫助其恢復本來的面貌為原則,呈現電影人最初的創作構思和意圖,以及成品原有的影像風格、調色或聲效等技術特色,達至精神及文化層面的修復與承傳。」

新浪潮的不朽價值

以「M+修復」2025年春季節目已公佈的三部作品,包括首部完成修復的《行規》(1979年,翁維銓執導)、《董夫人》(1968年,唐書璇執導)及《愛殺》(1981年,譚家明執導)為例。「三部作品,各有貢獻。《行規》是翁維銓(PETER)首部劇情長片,此前,他專注拍攝有關毒品交易的紀錄片,也是知名的攝影師,這背景令《行規》從形式到內容均散發強烈的紀錄片氣息,攝影上既捕捉了香港街頭和建築的野性活力,令人覺得城市也是『主角』,內容上也對人性有透徹的理解,堪稱香港電影史上將悲情、調查報道及不加修飾的拍攝風格共冶一爐的典範。」更難得,不像有些舊電影因歲月遠久、影人已逝,無從查探創作原意。「幸運地,《行規》的菲林保存尚好,又得到PETER親身提供意見,例如由他引介與某間泰國的後製公司合作解決影片的調色問題。整體修復流程順暢、溝通清晰,作品還原度甚佳。」

《愛殺》中,譚家明則結合歐洲藝術電影及美國驚悚片等迥異的元素,加上時任副導演的張叔平以獨到的美學本領,藉影片奠定「電影美術」的業界價值和崗位,使得這電影成為不得不看的新浪潮經典。「作品濃厚的實驗色彩,令我深受啟發。」

談啟迪,從修復《董夫人》、到有幸與導演唐書璇(CECILE)和TILDA SWINTON完成對談活動,蘇筱琪又深感夢幻成真,「她倆絕對是我敬仰的前輩影人。CECILE執導《董夫人》時為六十年代末,香港電影尚在初發階段,但她的概念和技法卻先鋒,既選取民間傳說改編電影,藉寡婦陷於情慾與禮教掙扎,探討了傳統中國社會的性別角色和處境,其拍攝技術也前衛地採用黑白攝影,加入大量溶鏡、疊印及凝鏡等破格手法,並邀請眾多國際人馬加入製作團隊。戲裡戲外,也言傳身教地激勵女性電影人和觀眾,即使世道多變,也要堅守自我、追求理想。」

而TILDA也是積極的電影藝術倡議者。「從影數十載,TILDA對電影藝術和人文世界仍滿懷熱情,總是用心演繹好每個電影角色,也活好真實人生,盡展投入生活和發揮創意的美好。」

肩負重責的蘇筱琪深受鼓舞。「她們提醒我保持創造力去克服困難。因為『電影修復』只是開始,『電影傳播』又是另一場艱辛卻好玩的旅程,唯有讓更多人觀賞到電影的故事和技藝,迸發多元的精神交流,電影才會擁有生命力。而每想到尚有很多好作品還未被看見、等待修復及重返銀幕,我就知道路尚遙遠,必須加倍努力。」


願可培育後晉創未來

像培育新世代觀眾以至修復人材,乃是蘇筱琪和團隊的心願之一。「從修復過程中,留意昔日的香港電影創作和製作,普遍規則較鬆散隨興,版權意識也較淺薄,好處或是當時的創製流程較靈活,但卻可能對作品日後的流傳或推廣,帶來一些窒礙或問題。另外,讓更多年輕人參與修復菲林、操作投影儀等,也是尋求藝術永續的關鍵一環。」

蘇筱琪透露,M+和CHANEL除了舉辦各類分享會或專題研討會,匯聚國際級的電影人、電影修復專家和策展人等,與年輕觀眾和創作人分享電影修復的心得和理論思維,也希望開辦更多相關新項目。「相信通過修復和重溫影像作品,當代觀眾和年輕電影人能夠『以舊鑑新』去迸發創意火花,而跟來自不同地區或領域的專家交流、探討藝術等,亦會獲取不一樣的新觀點或啟示,從而掌握眼前的新技術和機遇,開創另一番影藝新氣象。」

WhatsApp Image 2025-08-13 at 3.40.04 PM (36).jpegText:Ko Cheung

Portrait:linchunpan

Stills courtesy of M+, 唐書璇, 翁維銓 & the rightsholder of《愛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