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喻為廿一世紀最具影響力之一的當代藝術家OLAFUR ELIASSON迎來台灣首個個人回顧展!繼新加坡及紐西蘭後,這位跨領域的傳奇藝術家於臺北市立美術館(北美館)舉辦「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OLAFUR ELIASSON: YOUR CURIOUS JOURNEY),展出十七件橫跨超過三十年的代表作,包括為人所熟悉的九十年代作品《單色房間》(ROOM FOR ONE COLOUR)及《美》(BEAUTY),以及延續環保議題創作的2024年新作《冰河的最後七天》(THE LAST SEVEN DAYS OF GLACIAL ICE)。藝術家以「好奇心」貫穿是次展覽,他認為觀眾的角色不只是觀眾,而是作品之一。除此之外,好奇心一直是他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份,令他在藝術創作中加入科學、建築等不同元素。好奇心同時令他每日看書,讀心理學、讀非暴力溝通、讀泛靈論等等不同知識。他一再強調,希望觀眾可以打開心房去看展,去看自己已知的、未知的,還有不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絕對不要覺得世界是理所當然;以好奇心去看、去理解。看完之後,可以不同意——持有不同意見的大家,仍然可以站在美術館內,這就是民主,可以包容不同意見的國度。

WhatsApp Image 2025-08-12 at 5.55.38 PM.jpeg還記得第一次聽到OLAFUR ELIASSON這個名字,是十多年前他跟艾未未共同創作的藝術企劃《MOON》,是一個數碼網絡作品,二人在一個虛擬的月球上作畫,表達自己對自由、監控、大自然、人類與人性等不同議題的看法。這位冰島/丹麥藝術家自小在兩個國家遊走,跟同為藝術家的父親,經常到冰島的野外探索,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對氣候的關注,由九十年代開始以大自然為主題開始創作,更於2003年為泰德現代美術館創製《THE WEATHER PROJECT》,奠定其當代藝術家的地位,殿堂級策展人KLAUS BIESENBACH形容作品為「改變人類對當代藝術家看法的一個範例,同時改變大家對世界的看法。」當年還未畢業,他已嶄露頭角,以《美》在大家眼前重現彩虹,悄悄地轟動藝術界。來到現在,「好奇心」仍然是他的一大創作動力;看完這個大型回顧展,可以更理解他的理念,明白為什麼他會以大自然為靈感,在大自然的軌跡加入人類的足跡,再加入建築、科學及空間設計等元素,後來更發展成為ACTIVIST,為不同議題發聲。

OLAFUR於展覽開幕當日所講,「『YOUR CURIOUS JOURNEY』這個展覽名稱,可拆分為三個部份去理解:首先這個是『大家』的展覽。其次就是好奇心,我希望大家可以帶著一個即將比平常看到更多的心態去看;最後就是『JOURNEY』,不論是由期待到終於置身於美術館的旅程,抑或旅程後留下的記憶,大家都是帶著經歷、期望這些『行李』而來的——但最重要的,還是好奇心。」這份好奇心不只用於對OLAFUR的展覽上,而是對日常生活的一種不安;不是說要讓自己焦慮,而是一種不甘於長期處於COMFORT ZONE 的半靜半動的狀態。「平日提到生活、生命,我們都傾向追求穩定性,我們偏向喜歡事情在預料之內發生,所以喜歡ROUTINE、喜歡既定的儀式;但當我們敢於承認人生是不安穩的、是不可預測的,單是承認這件事,就足以讓我們開放心態,去重新考慮、去改變、去找新方法處理事情。大家就是被賦予這個責任去按著動盪而作出決定,我視為一個機會;而動盪和機會之所以會出現,是因為大家願意接受某程度上的脆弱,從而讓大家更強大。沒有這份脆弱,我們會變得有戒心,會向改變SAY NO,也不會接受藝術,因為藝術就是讓大家反思自己的一個空間——藝術就是不穩、藝術就是一個SURPRISE,因此我認為大家都要保持好奇心去看世界。」

WhatsApp Image 2025-08-12 at 5.55.38 PM (1).jpeg就以OLAFUR其中一個最廣為人知的作品《美》解釋一下,這個1993年的作品,其實概念很簡單,就是要RE-CREATE彩虹,將它帶到大家面前;但有這個想法,也是源於他的好奇心。有NETFLIX的話,大家不妨重溫一個關於藝術與設計的訪談紀錄片系列《ABSTRACT: THE ART OF DESIGN》中的《OLAFUR ELIASSON: THE DESIGN OF ART》,藝術家在片中詳細解釋了幾個ICONIC作品的構思,還帶大家去到啟發創作靈感的冰島,看山看瀑布看冰川。對於《美》這個作品,他表示「I WAS REALLY INTERESTED IN WHAT WAS BETWEEN THE WALLS」。任何人都知道空氣是存在但不能看見的,OLAFUR就想,如何可以將「NOTHINGNESS」展現在大家面前?「我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就是嘗試製造彩虹,其實它的做法沒有什麼特別的,就真的只是眼睛的角度、水滴和光線而已;沒有眼睛的話,所謂的角度就不再存在,也就沒有彩虹的出現,所以觀眾的存在是直接定義了這個空間的。『人』離開了空間,展品、藝術其實也不再存在。」

在北美館呈現的《美》,跟1993年版本大概雷同,也是在一間黑色房間的後半部份建起了一個溫柔而綿密的瀑布,溫柔得有點像一塊絨布,再把燈直接打在瀑布上,藉此在水面做出一束看似會浮動的彩虹。有別於平日在天上看到而觸不到的彩虹,OLAFUR這個是可以讓大家看到、摸到,更可以穿過的,有一種達成童年夢想的感覺。「我雖然在丹麥長大,但亦跟父親花了很多時間在冰島生活,所以用光、用水,或者在這個作品用上薄霧去創作,對我來說是一件自然不過的事。大自然成為了在創作中可以讓觀眾理解到的一個語言;加上看著流動的水,會不期然地對時間的流逝很有意識。」十五年後,OLAFUR在BROOKLYN BRIDGE二次創作這個《美》作品,讓彩虹在橋底下出現,將「大自然」融入這個人類建造的「偉大」建築,「當大家意識到這件作品有多大,就會相對理解到自己身體的大小;這個就不再是景觀或自然,而是關於我們的一件作品、一個心態。」

紀錄片中,除了訪問藝術家本人之外,亦節錄了來自藝術界不同的聲音,其中當然有好友艾未未,他就這樣形容OLAFUR:「他喜歡不同種類的物料,也喜歡以不同方法去建構物件,正是這份OPENNESS,得以讓他創出新的藝術形式。」雖然如此,但OLAFUR卻不認為他的工作室是一個讓人發夢的地方,「這不是一個務實或理性的空間,但也不是一個由外面的現實空間走進某個夢想的國度,而是一個可以讓我們在顯微鏡下觀察世界的空間。世界有太多東西在同時發生,才導致我們都沒有花時間仔細留意。」好喜歡OLAFUR形容他的創作是重製現實,他提到自己大部份作品,都是在探索現實,這概念取決於我們欣賞作品的觀點,所以現實是流動的,每進入一個空間時,我們對空間所理解到的現實,其實是隨每一步所見而建構的。「我們看著藝術作品的同時,它們其實都在看我們;所以我的作品很依賴觀眾如何將概念變成藝術。」

WhatsApp Image 2025-08-12 at 5.55.38 PM (2).jpeg講到重構現實,不得不提到另一個經典作品《單色房間》。這個1997年的作品,其實也引伸出不同變奏版,全部都是簡約的。每次創作時,對OLAFUR而言,重要的不是HOW,而是WHY。「我的另一個早期作品,就是一個只有黃光的巨型房間,我想大家走入房間,然後有一種『嘩,顏色都消失了』的感覺;但正因顏色缺席了,我們會更專心留意其他元素,某程度上我們看『多』了。」2003年,對OLAFUR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先是代表丹麥參加了第五十屆威尼斯雙年展,其後更於倫敦的泰德現代藝術館展出《THE WEATHER PROJECT》。「2003年是我開始更加關注氣候變化的一年。作品概念是如何將空氣、將空白的空間(THE VOID)或氣氛變成可見的東西,所以我就想到用霧。向上望的時候,我想將自然光都阻隔掉;然後再加入四方八面的鏡子,讓空間看起來更大,就連那半個『太陽』,其實是用鏡去反射出來的,畢竟,人類的眼睛和腦袋都很容易被騙。那個單一的黃色燈光,給人一種異世界的感覺,造就了人工的假天空,所以我才叫它做《THE WEATHER PROJECT》。有趣的是觀眾的反應,有人抱怨說空間太可怕太DARK,好像世界末日;但亦有人表示這個空間反而讓他們好好冥想、好好面對自己的靈魂,甚至會想在這裡做瑜伽。兩個看似極端的意見,可以同時存在,單單是一個黃色的光,足以做到如此複雜的意見。」現場應該很震撼吧,才讓它被喻為定義了當代藝術的作品之一。

光在OLAFUR的作品如此重要,如果沒有光呢?我們之所以看得到,因為光在我們四周跳舞;在2009年的作品《被活動定義的物體(當時)》(OBJECT DEFINED BY ACTIVITY(THEN))中,OLAFUR創造了一個完完全全黑暗的房間,裡面有個不斷流動的小小噴水池。有趣的是,在一閃一閃的白光下,噴水池在我們眼裡看起來是定格,就好像平日在看STOP MOTION的短片一樣。還記得當日踏入房間的第一瞬間,感到一股籠罩全身的恐懼感,明明聽到水池後面有人聲,也聽到有回音,卻不知站在對面(甚至是旁邊)的人是誰、有多少人,更不要說空間有多大了。在這份恐懼中,踏實地走每一步,往房間的另一面摸索,也呼應了OLAFUR所說的好奇心。

在訪問中,雖然不是直接回應這件作品的創作,但藝術家就VULNERABILITY的回應都很有趣:「我嘗試誠實地去講自己的故事,誠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某程度上就代表了暴露自己的脆弱。我有努力去試,尤其對於自己看不懂的東西。今次來到台灣,看到原住民跟大自然都有著SOPHISTICATED的關係,可以跟自然如此調和地相處,如果人人都可以像他們一樣,大概就不會出現氣候變化的問題吧。在台灣,我看到自己的盲點,從未試過以這種SPIRITUALITY去看世界。透過學習,現在是一個讓自己重新思考替代的選擇。」

WhatsApp Image 2025-08-12 at 5.55.38 PM (3).jpeg可惜,這次回顧展沒有展出幾次於世界各地出現過的《ICE WATCH》(也大概受限於美術館的環境因素吧),但仍然想提一提OLAFUR對公共空間、政治和藝術這三個不同領域的連繫。簡單來說,《ICE WATCH》就是在倫敦、巴黎等地方的街道上,放著幾個巨型的極地冰塊,目的是要讓公眾看著它們融掉。「我的工作室也是不停在變,也更經常跟ADVOCACY組織合作,我的STUDIO可說是一個『正常』藝術家的工作室,也有一半是跟政治結合的,將思考變成一些實質的東西。要讓大眾的行為有所變化,是需要情感的。《ICE WATCH》真的很簡單,這個『簡單』有點欺騙的成份,因為冰會融,它是會消失的。藝術家就是一個可以將如此美麗的東西,用魔法般的方式呈現,將不可能變成可能的人。」

雖然說人人都應有好奇心,但OLAFUR認為,在博物館及美術館的好奇心來得更有意義。「這個美術館也算是公共空間吧,是屬於大家的空間,一個人有沒有錢根本沒有關係,也不代表有錢的人會愈『好』。在這個公共空間,好像可以更有效地分享意見,因為感覺很安全。博物館應該舉辦更多這類展覽,讓大家公平公開地討論DIFFICULT CONVERSATIONS。這些文化空間,就是大眾市民的議會,有錢、高學歷的人,跟沒錢、低學歷的人處於平等,這就是民主。」

他提到,有人喜歡黃色,有人喜歡紅色,完全沒有衝突。大家會出現在這邊,全因好奇心的驅使。「世界比想像中更大,我們所知的『現實』,很取決於我們如何跟它互動。所以,請大家要堅持自己的選擇,在我的想像中,這是一個可以讓大家持有不同意見的議會,這是我相信的民主,我相信的空間。」很INTENSE,因為OLAFUR所創下的空間,不是什麼夢想空間,而是將一切更高清、更近距離地放大。作為OLAFUR ELIASSON的RETROSPECTIVE,「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算是十分之完整的,而且展覽每去到一個新地方的時候,OLAFUR都有加入軌跡中或跟那地方有關的新作。雖然有不少聲音說看完展覽沒有很感動,但以這個超佛心的入場票價,可以看到十七件代表作,實在超級難得。在大自然的軌跡加入人類的足跡,探討人與人性與自然生態之間的權衡,在追尋人性之中,同時對大自然保持尊重和愛護,在討伐人類的(不)文明之中不斷學習、擁抱不同文化的感悟,這是藝術,也不只是藝術。

WhatsApp Image 2025-08-12 at 5.55.38 PM (4).jpeg「奧拉弗.埃利亞松:你的好奇旅程」

(OLAFUR ELIASSON:

YOUR CURIOUS JOURNEY)

展期:即日起至2025年9月21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一樓1A、1B展覽室

Text:Jaz Kong

Photo courtesy of Taipei Fine Arts Muse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