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建築,往往容易聚焦在所謂「地標」——壯麗的立面、名師的大作、城市的門面。但真正承載日常生活、潛藏建築文化底蘊的,往往是那些無聲而樸實的存在。於是,筆者策劃了本地建築攝影師麥憬淮(KEVIN MAK)的首個攝影作品集《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細節與美學》,正正是一次對這些「被忽略之美」的重新凝視。
此書延續我們自2019年起展開的粗獷建築研究計劃,團隊由建築師、學生、攝影師、藝術家等組成,親身走訪全港三十多個案例,拍攝、記錄,並整理歷史文獻,從中抽絲剝繭,嘗試建立一套屬於香港的粗獷建築敘事,在2023年出版《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續作《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細節與美學》既是攝影集,也是我們團隊三年來實地田野與城市考察的影像總結,一本屬於香港空間記憶的視覺檔案。
書名中的「細節與美學」,其實正是整個粗獷建築研究的關鍵視角。相對於粗獷建築常被誤解為冷硬、沉重、粗糙的混凝土堆疊,我們選擇近看、慢看,利用攝影捕捉那些藏於構造之間的微光——例如混凝土外牆在雨水沖刷下形成的水痕紋理,窗框與牆身交接的斜角處理,甚至是一條樓梯扶手的彎折方式。這些細節透露出上世紀香港建築師在有限技術與物料下的精工巧思,也讓讀者看見一種極具誠實質感的建築美學。相片刻意不作過度修飾,保留現場的光影、灰塵與時間感。這不單是一項設計決定,而是我們對建築影像的一種態度:相信真實遠比虛構更有力量。
研究粗獷建築從來不只是建築風格,更是一種觀看城市的方式。這些建築有如城市的骨骼,構成我們成長的背景,但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被誤解為老舊或醜陋。《未知的香港粗獷建築——細節與美學》嘗試將這些建築重新編入城市文化語境,讓我們在看似冰冷無味的混凝土之間,看見溫度,看見節奏,看見人跡。
閱讀這書,像是一趟逆時針的旅程。沿途沒有耀目的建築英雄,只有城市一角的側影、樓梯間的寂靜、和牆身上不規則的裂紋。它邀請我們重新思考:建築,是不是只有「美」和「新」才值得被看見?又或許,真正有價值的設計,是那些歷經時間磨蝕後,依然默默承載日常的存在。
Text:Bob Pang
Photo:Kevin Mak